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张冰子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低保是我国最主要的社会救助项目,是基于家计调查的现金转移支付,对象是最低收入家庭,对于保障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起到重要作用,突出体现社会政策的托底保障作用。最低工资标准则是为用人单位制定员工薪酬待遇提供最低标准,体现的是对弱势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保障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二者的调整都需要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最低生活费用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工资等因素科学制定”。
扩大中等群体是居民增收的重要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的必要途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有利于缓冲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增强社会的稳定性。中等收入群体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张冰子表示。
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方案年内有望出炉。“扩中”的主要方向是采取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等措施。
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农民工规模超过2.8亿,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成为我国劳动力队伍的主力,他们的增收前景决定了我国未来收入分配的格局。”张冰子指出,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和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稳中有升,但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还取决于诸多因素。应着力通过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中高收入就业机会的增加,大力提升劳动者的教育和技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