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1-03-17 08:48:05


 
  第二,构建良好产业技术创新生态。

  在产业分工细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以及技术进步等的影响下,产业竞争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以技术创新生态为基础的产业竞争,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能力边界,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技术标准和技术平台的竞争。因此,构建良好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成为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中国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尚未形成创新网络,更没有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究其原因,既有基石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技术标准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缺乏的情况,也有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网链式”连接和深度互动不足的问题。下一阶段,我们需就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各就其位”、共同形成创新群落和创新网络等出真招实招,以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型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第三,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还需切实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具体来看,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院所,但落实不到位、责任虚置等问题依然突出;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规模小、能力弱,缺乏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中试熟化服务平台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金融支持、供需双方对接不畅等一些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些都阻碍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连接,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下一阶段,需高度重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强化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提升技术创新网络整体效率等方面的工作。

  有效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条路径

  文章指出,明确目标任务之后,关键在于精准施策、有序推动。

  一是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工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能力。应用基础研究是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支撑,是产业基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自由探索未知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使基础研究与相关产业实现更具前瞻性、针对性的连接。对此,可采取建设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应用基础研究招标等多种方式,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协同作用,强化在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并配套相关财税激励政策,引导和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和机构对行业中的技术难点和共性关键技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索。

  二是分类组织共性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工业技术创新的协同能力。共性技术创新是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有效协同、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的关键。由于共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公共物品特性,世界各国的通用做法是由政府主导或引导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共性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就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共性技术创新活动,采取分类的组织形式。对风险较高、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建议主要以财政资金为主支持研发;对于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需充分发挥公益类科研院所的力量;对于比较接近市场应用阶段、企业具有较高积极性参与研发的产业共性技术,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形成产业共性技术联盟或研究联合体,促进协同创新。

  三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工业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下一阶段,要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在具体工作中,需深化科技成果权属、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切实贯通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完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成果转化效率和成功率的双提升,有效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网络效应。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