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武器装备性能先进、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看似操作简单,实则对官兵科技素养要求更高,只有最大限度调动官兵科技练兵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为导弹腾飞插上“科技之翼”。
记者看到,从火箭军党委机关到基层一线,科技之光照亮砺剑之路。
连续多年举办的“长缨论坛”,火箭军党委常委集体出席,邀请名家大师授课辅导,在跨学科、跨领域、跨军地的高端学术研讨中,碰撞创新思路、交流攻关经验、破解超越难题。
火箭军装备部定期举办“三小”革新竞赛和创新创意项目竞赛,发掘部队优秀科研成果,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潜力,提高部队运用科技创新手段解决备战训练中现实问题的能力。某部助理工程师赵彦磊研究开发的“导弹阵地工程某技术体系”在竞赛中获得优胜奖,与其他14个项目一起被火箭军列入年度科研计划进行重点扶持。赵彦磊深有感触地说:“能搭上重点扶持的快车,自己也没想到,更激发了自己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科技练兵,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
某基地着眼打造作战决策“智囊团”、技术把关“主力军”、实用科研“孵化器”,调整优化技术力量配备,让技术专家团队知识结构更完善、创新活动动力更足,让普通士兵也有了展示“草根科研”的舞台。
工程师汤正平被一纸调令调到深山沟里的某导弹旅,到一个急需专业人才的岗位担任负责人。上任以来,他在某新型导弹作战演练时的排兵布阵中,创造性地完成多项与应急防护任务有关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