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0月30日电/据北京日报报道,虫唱贯耳、野花团簇、落叶铺地……行走在北京的各大公园,你都能看到这样充满秋意与野趣的场景。园林绿化部门有意识地减少了落叶的清扫频次,努力为广大市民留住“故都的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城市里的落叶被视作一种“垃圾”。由于落叶裹挟灰尘,显得市容市貌不够干净整洁,一旦因风堆积,也容易成为火灾隐患,很多地方都要求环卫工人见叶就扫,甚至要求“一片不留”。这样一来,干净是干净了,但也失了秋天的韵味,扫去了很多人对于大自然的亲近与留恋。近些年,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越来越多。到故宫赏红墙白雪、到地坛拍浪漫金秋,已成为北京市民的新风尚。从这个角度看,“急扫落叶”已不是最优解。
相关部门从老百姓的获得感出发,对落叶来了一番精细化治理。公园里的,既可以带来审美乐趣,又不妨碍安全,可任其覆盖地表;至于路面等重点区域的,容易堵塞下水、滋生火患,就尽快清理……小小落叶的不同归宿,见证着城市治理方式的改进,也反映出市容治理的“绣花功夫”正日益熟稔。
让城市更多自然之美的同时,“缓扫落叶”背后还有一种顺应自然的环境治理思路。人-社会-自然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城市生态建设不是“绿色”遍地就大功告成,而是要形成良性循环。就拿落叶来说,厚厚一层盖住地面,不仅有保水保墒的效果,还给小动物提供了“住所”;待到来年开春,落叶成肥,土壤结构又得以改善。可以说,这不起眼儿的一招,却是在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巧思已体现在北京环境治理的许多方面。比如,一些公园用建设的“边角料”铺路,实现雨水回灌利用;广栽蜜源植物,为小动物提供“口粮”;对野生花草不再一拔了之,追求一种“近自然”的状态……从“绿起来”“美起来”,到现在“活起来”,北京正一步一个脚印迈进生态建设新阶段。
“缓扫落叶”,同时处理好防火防灾问题,在卫生安全与诗情画意之间找到了平衡。“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生态红利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让这座城市和谐宜居的成色越来越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