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面膜岂能“如此包装”
http://www.CRNTT.com   2020-08-24 12:06:15


  中评社北京8月24日电/据人民网报道,在一些社交、电商平台,一种叫做“医美面膜”的护肤品广告势头强劲。许多消费者却发现,这些面膜鱼龙混杂、难辨真假。探究方知,所谓“医美面膜”,其实是一种医用敷料,针对皮肤治疗和美容手术术后的修复,可直接接触创面,属于医疗器械,注册为“械字号”,主要在医疗机构销售。市面上的普通面膜则属于化妆品,注册为“妆字号”。

  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医美面膜”,而是将这些“妆字号”面膜“改头换面”,打着“械字号”幌子夸大宣传,背后是商家偷换概念、有意误导消费者。主要原因在于,“医美面膜”宣称医用、安全,甚至“无论何种肌肤都能使用”,这明显是将医用敷料的作用“安”在自己身上,还胡乱扩展到所有肌肤护理上;另一方面,“医美面膜”这个名字容易让消费者相信它有变白、除皱、抗老等效果。须知,即使是医用敷料也要遵医嘱使用,且不能频繁使用,更何况可能含有香精、添加剂等成分的普通化妆品面膜。

  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外在容貌。遍地开花的医疗美容诊所、健身房、瑜伽班等都是“美丽经济”的一部分,医疗美容行业成为居民消费新热点。人们希望选择一些安全的护肤品进行护理,“医美面膜”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种心理。但是,这种面膜一方面以医用敷料的旗号打“擦边球”,一方面价格却贵得离谱。曾有记者走访代工生产“医美面膜”的工厂,一片面膜订单价3至5元不等,销售价却在15元以上。有商家称“卖得很好”“太便宜了消费者不会信”。可见,经过卖力忽悠、层层“包装”,给其打上“医美”标签,是一些不法商家赚钱的“秘笈”;消费者却陷入“越贵越信”“越贵越买”的“坑”。

  杜绝这种“坑”,需要消费者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对于类似“医美面膜”等新产品,应该避免盲目跟风,注意谨慎选择,识别商家套路;同时还应尽量通过医院、药店等正规平台购买医疗产品,如果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及时举报、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发力。国家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化妆品广告宣传中不得有“化妆品名称、制法、效用或者性能有虚假夸大”“宣传医疗作用”等内容。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严格执法、督促企业合规合法宣传自身产品。电商与社交平台也应承担平台责任,对带货主播、微商的资质进行相应审核,对自媒体发布的内容进行有效监管,切实管住那些“如此包装”的“医美面膜”。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