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杨建龙:中国如何掌握全球价值链重构主导权
http://www.CRNTT.com   2020-04-16 09:35:22


 

  据统计,中国多数产业生产规模都超过全球30%,电子电器等产业中国制造甚至超过全球40%,加上为中国提供各种配套并形成稳定分工关系的国家的生产能力,总体规模占到全球70%以上,是多数制造业领域绝对的生产主体。其中,日本、韩国、德国等全球制造业第二梯队国家,紧紧围绕中国生产体系形成上下游分工关系,通过加入中国的生产体系获得在全球价值链的存在机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是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梯队,作为卫星生产基地,为中国提供更低端的生产配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另一个主角,处于一种依靠核心技术垄断而获取高额垄断收益的相对孤立的产业位置,与中国主导的全球制造体系遥相呼应。

  二、跨国产业转移的新特征

  二战以后,全球先后发生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传统机械制造业从欧美国家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是传统消费品制造业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第三次是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全面转移。三次转移中,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是决定产业转移方向和进程的决定性力量,制造环节的整体性转移是主要方式。
全球产业转移呈现不同模式和特点:

  第一,全球产业转移的壁垒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后起国家,仅仅依靠少量的要素成本优势就有机会参与其中,产业转移发生的速度明显加快,转移的范围也明显加大。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产业细化分解和在全球范围分散布局的成本。

  第二,整体产业链转移的难度不断加大,细分产业局部产业链的转移将成为主要趋势。同时,东道国的研发创新能力、投资环境、配套能力,以及终端市场等因素,也比以往三次产业转移时期更加重要了。

  第三,产业转出国家和接受国家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也明显提高。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和更高效的国际贸易投资制度安排,正成为全球价值链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条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