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7-11-22 00:23:22


 
  两岸社会融合的模式与策略

  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交流阶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化阶段(怎么对我,怎么对你)、认同阶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对应呈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分别是多元化、平等化、一体化。最终实现两岸社会一体化的标志是形成两岸民众的基本政治文化认同。

  由于所处阶段不同,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目标重点是不同的:在两岸由隔绝走向开放的初级阶段,首先需要实现全方位的交流,由于各自分别发展了较长时间,两岸此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社会融合的重点是通过交流互相瞭解。该阶段允许和协助两岸同胞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多元存在,双方应通过在政策上给予的多方面照顾尽力避免和消除两岸同胞的恐惧感、厌恶感和对立情绪。由于到大陆来的台湾同胞相对较多,大陆应鼓励台湾同胞视大陆为生活创业的乐土,允许他们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价值理念、宗教信仰、政治认同和文化差异等。通过多元化的存在打破双方可能存在的误解与想像。

  经过30年两岸社会融合的交流阶段,就需要全面转入深化阶段,即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对于两岸同胞均应一视同仁,既无歧视性政策也无特殊照顾待遇,使双方民众感受到各方面的平等。这也就是消除差别待遇的平等化阶段。台湾同胞的平等化,就是来大陆的台湾同胞转化为中国公民的过程。他们的差别不仅表现在户籍类型、户籍地点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劳动就业、居住环境、公共福利等方面。平等化的实现,表明台湾同胞与大陆人一样,不仅获得了身份转变,而且拥有了机会共享、权益共享、利益共有、保障共有的机会。

  最终的阶段通过不断培养两岸民众的文化与政治认同来实现两岸社会一体化。平等化主要是针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而言的,但是,台湾同胞不仅只有大陆台胞,还有大量的岛内同胞,他们数量更为庞大,对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影响力更为明显。对他们来说,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平等化,而是“台湾人”和“大陆人”的差别。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台湾人与大陆人不应互有身份优越感,要通过社会融合重塑“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两岸民众在经历一体化阶段后,只有地域之别,而无身份差异。他们都是居住在中国领土的公民,享有同等的劳动就业、公共福利、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待遇,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国家荣耀。

  当前两岸社会融合进程总体上处于第二阶段,即交流障碍已经大大减少,虽然仍需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继续松绑,特别是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还比较多,但与30年前相比,两岸社会大交流的态势已经形成且难以逆转。当前阶段的主要融合目标是平等化,即让台湾同胞,尤其是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应该获得与当地大陆同胞的同等待遇,既无歧视待遇也无特殊优惠,先在大陆台胞群体中真正实现“两岸一家人”,做到公民待遇的无差异化。

  结论

  两岸社会融合是两岸民众之间通过多方面的互动、理解与认同,消除因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间的隔阂与不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利益联系与文化和政治认同。两岸社会融合既是过程也是目标状态。两岸社会融合是大陆民众与台湾民众在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四个层面的融合,目前两岸经济和生活领域的融合还是比较高的,主要是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较低,主要表现为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台湾认同”仍然偏高,比例过半。问题的产生原因,既有大陆自身国家建设水准仍然不够完善的基本面因素,也有策略面因素。

  未来推进两岸社会融合需要注意,融合的真正实现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应避免将下一阶段的目标提前为当前任务来执行。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交流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两岸社会互相往来打破隔绝;深化阶段的目标是实现“怎么待我就怎么待你”,即台湾同胞在大陆享有与大陆同胞无差异的平等待遇;认同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即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均认同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推进两岸社会融合每个阶段对应呈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分别是多元化、平等化、一体化。

  在此过程中,大陆应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以极大的耐心和真诚的亲情继续培育和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信任与心灵契合,努力引导台湾民众对大陆有正确的认识和印象,增强理解与好感,积极有效推动两岸社会融合。两岸社会融合是两岸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也是重塑“中国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形成两岸民众具有基本政治文化认同、在国际上共享中国人尊严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届时两岸民众只有地域之别,而无身份差异,享有同等的国防外交、公共福利、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待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和国家荣耀。

  注 释

  ①嘎日达、黄匡时,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②陈先才、刘国深,两岸社会一体化的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径,《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06期。

  ③陈先才,两岸特色民间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04期。

  ④吴为,《深化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新态势》,《海峡纵横》,2016年第6期。 

  ⑤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⑥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⑦薛天栋等,《台湾的未来》,台北:华泰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273页。

  ⑧刘祥得,社会接触、族群及政治态度影响民众两岸文化交流之分析,《通识论丛》,2015年第18期。

  ⑨施玮,蒋依娴,王秉安,移居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研究现状述评,《台湾研究集刊》,2016年01 期。

  ⑩陈先才,新形势下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现代台湾研究》,2016年06期。

  ⑪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⑫詹小美、王仕民,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政治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⑬龙应台:《台湾文化软实力饱满需要持续深植》,2013天下经济论坛专题演讲,网址:http://roll.sohu.com/20130113/n363302161.shtml。

  ⑭《虚幻的台湾优越感》,台湾《中国时报》2014年6月6日社评,http://taiwan.huanqiu.com/article/2014-06/5013418.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7年10月号,总第238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