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拿什么防治“武疯子”伤人
http://www.CRNTT.com   2019-11-13 17:56:17


 
  问1:网络一度传言孩童被精神病人用扳手和起子殴打半个小时,而围观近百人无人上前制止,这是真的吗?人怎么可以这样冷血?

  答:传言不实。警方通报称,根据小区监控视频显示,男童被打时幷无其他人员在现场,约3分钟后,陆续有群众经过幷报警。当然,事发突然,群众一度不知所措,也是有的,但与冷血或所谓的国民劣根性真的没多少关系。见义勇为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对方带有凶器,第一个赶来制服精神病人的是其父亲,如果是旁人,这个身高178cm、体重102kg的处于发病状态的精神病人能否被轻易制服,是个未知数。更重要的是,与其说围观者冷血,不如说是个典型的社会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实验发现,在场的旁观者越多,个体介入紧急情况采取救援行动的几率就越小;反之,在场旁观者越少,个体愿意提供帮助的几率就越大。社会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旁观者效应”。

  “吉诺维西”是美国一个很轰动的治安事件。1964年,一位叫凯瑟琳•吉诺维西的女子下班回家的途中,在纽约皇后区一条街道上被杀害。她不是突然遇害,相反死亡过程极其漫长、喧闹,当然也有残忍。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攻击者在马路上追逐、袭击了她数次,整个过程中她一直在尖叫、呼救,声音吵闹。事后警方调查,发现目击证人有38人之多——38个邻居从自家窗户里目睹了凶杀的整个过程,却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甚至某个邻居进屋开灯时,还惊吓到了凶手,暴行一度被打断。但就是没有人打电话报警,直到女子被活活打死。相比起来,长沙事件还有人报警了。

  “旁观者从众”的社会心理学现象,简单说就是:当旁观者意识到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潜在旁观者时,每个旁观者主观潜意识里感受到的责任感都下降了。大家会不自觉去“分担”和“评估”这种责任感,要么觉得会有别人对此事出手,要么会认为既然还没有人出手,那也许说明此事另有原因,和我所看到的、所理解的不一样。总之,当现场有“公众”存在时,每个人潜意识里会把“公众”抽象出一个“权威”,而自己只用跟随。

  得到和证明这个现象,心理学家做了很多行为学实验,大概的逻辑是对比存在不同潜在旁观者数量时,遇难者获得救援的可能性和时效性,结论都显示:当旁观者数量增加时,甚至只是从一两人增加到七八人,都会使旁观者出手施救的可能性极大降低,往往出现数倍的降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