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9日电/网评:德国新政府应以务实原则把握中德关系
来源:中国网 作者:董一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随着德国组阁谈判的结束,德国政治开启了新一轮周期。“默克尔时代”将正式转向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三党共治的“交通灯时代”。如何处理中德关系也成为新政府最受外界关注的政策议程之一。11月25日,德国新政府公布其执政纲领,就对华关系的阐述占据其外交政策部分大量篇幅,调门较默克尔时代明显强硬。德国将把中德、中欧关系引向何处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此次执政协议中12次提及中国,篇幅和措辞都较前政府大幅转变。事实上,这份政策宣言在对华关系中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事实上,德国是近年来推动欧盟对中国作出“伙伴、竞争和制度对手”多重定位的背后重要推手,而此次新政府对于中国的总体定位依旧沿袭了欧盟2019年对华政策文件和前任政府的主要基调。提出“在伙伴、竞争和制度对手框架”下构建对华关系,以及在欧盟对华框架下构建广泛的中国战略。
面对昂扬迈步复兴之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德国也不得不承认在气候变化、经济治理等国际重大挑战以及地区重点问题上,中国是德国和欧盟绕不开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在社民党执政小伙伴特别是绿党的推动下,德国对华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对抗性明显增强。新执政纲领提及涉港、涉疆、涉台等敏感问题,在台湾问题上提出“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以两岸同意的和平方式才能改变台海”等激进表态,在重大问题上有向激进冒失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德国政府提出,将在南海、核扩散、《中欧投资协定》以及贸易价值观方面采取更激进的立场。德国与欧洲学者普遍认为,德国新政府欲展示历史上罕见的对华强硬态度。
德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基调,与其政治格局、权力分配以及绿党和自民党对华态度有着明显的关系。此次德国社民党虽一举夺魁,但面对更为碎片化的政治格局,其组阁选择不多,必须依靠绿党和自民党才能实现执政,因而在权力分配上也对两党进行大幅倾斜,如绿党和自民党分别占据了德国政府中分量最大的外长和财长职位,而德国候任外长、绿党双党主席之一的安娜莱娜•贝尔伯克将推动德国外交朝着本党激进的“意识形态化”道路迈进。
而长期以来,自民党和绿党远离政坛,缺乏与中国实际打交道的经验,为了拼选举也往往在政治纲领和竞选承诺上剑走偏锋,以实现与主流政党的差异化竞争。绿党高举所谓“民主自由”大旗,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在涉港、涉疆、涉台、南海等方面政策走向,并打着“环保”“反强迫劳动”等旗号鼓吹面向中国的经济保护主义措施。自民党党主席林德纳曾直接将中国的产业政策描述为对德国经济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德关系可能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然而从中德交往的历史来看,合作共赢仍然是发展双边关系的主流和不容置疑的历史经验。每一次德国政局发生变化后,新政府往往需要经过“学习曲线”来了解真实的中国。在2005年默克尔上台之初,其也曾推动“价值观外交”,给中德关系造成一些困难。然而随着默克尔与中国交往日益增多,特别是通过中德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重大经济挑战面前的通力合作,双边经济关系带动中德整体关系不断发展,中德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的格局不断扩展深化,形成了如今双方互为重要伙伴、共同利益深厚、全球合作广泛的局面。
中德经贸关系也不断深化,并且经受住新冠疫情、全球经济冲击等的考验。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1920亿美元,逆势上升3.9%,中国连续五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1-10月中德贸易额达到191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25.9%。这种深厚的互利基础是德国任何政党和政治家不能否认的事实,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双碳”目标等也意味着德国的发展机遇和中德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潜在空间。
中方对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和德国在欧盟领导作用的重视不言自明。展望未来,中国合作的大门将继续为秉持务实、平等、互利原则处理对华关系的德国政府敞开。正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的,发展好双边关系符合中德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推动中欧交往合作。明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我们希望德国新政府延续务实的对华政策,与中方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把精力用在推动中德各领域务实合作上。与此同时,合作的基础也是相互尊重,只有德国新政府继续维护和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尊重中方核心利益,才能让中德关系在政治互信的健康土壤上继续枝繁叶茂,惠及两国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