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9日电/据海外网报导,电梯门打开,一股穿堂风迎面扑来,10月份青岛的海边,透着满满的凉意。电梯下降途中,各种思绪脑补,我将要面对怎样一个水下场景?正想着,随着电梯触底的一震,一片工地映入眼帘,圆形的洞口似有四五层楼高,里面传来叮叮当当的嘈杂声。
跟随工作人员指引,我们上了工程车辆,目的地是隧道施工的最前沿。这座直径可达15米的隧道是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是一条公路隧道,全长超过14公里,施工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隧道贯通后,将成为青岛市主城区和西海岸新区连接的最新通道,便利两地民众的生活、生产,进而推动青岛市东西两岸同城一体化发展、提升周边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这座海底隧道由中国铁建下属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这所成立于1953年的设计院,深耕隧道设计,尤其是水下隧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武汉长江隧道、南京长江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济南黄河隧道……这些记录在院史上的隧道,背后是中国水下隧道技术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和提升。
修桥还是修隧道?
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人,想必都有如何渡过长江前往对岸的想法。来到湖北武汉,站在长江岸边,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在经济、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只能依靠各式船舶来横渡长江。
如今,在武汉,江上有大桥,江面有轮渡,江下有隧道。而让武汉过江迈入“三维”时代的,正是2008年正式通车的武汉长江隧道。
车辆驶入武汉长江隧道,第一感受是忙碌。隧道内是双车道,车辆十分密集。据瞭解,该隧道是双向四车道,每天的通行车辆可达7万辆。
“设计武汉长江隧道的时候,原本计划是修建双向六车道,但当时水下隧道技术刚刚起步,建造经验并不丰富,加上建设条件复杂,为了安全起见,最终决定修建双向四车道。”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肖明清讲起这段历史时,口气中带着微微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