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0日电/据大公报消息,彝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更成为当地绣娘增收的重要途径。彝绣产业正以创新的模式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普玉珍自小学习刺绣,掌握了彝族刺绣的64种针法。她带领着身边的姐妹一起通过刺绣增加收入,改善生活。2012年她牵头成立了雄冠彝绣协会,一开始会员只有120人,发展到目前已经超过1300人,年产值近200万元(人民币,下同),她也成为了当地彝绣产业的佼佼者。
目前,楚雄州已有5.7万名绣娘。近来,楚雄州彝绣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立了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为彝绣产品的线上交易和品牌推广提供了新平台。2023年,彝绣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绣娘人均年增收达3570元,同比增长12.26%。
未来,楚雄州计划通过进一步的项目建设和市场拓展,将彝绣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刺绣示范州和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拥有10万个绣娘、创造10亿元增加值的目标。不仅将为楚雄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