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san妈妈的记账簿,里面没打勾的就是未结清货款的单子。 |
中评社香港6月5日电/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金炬品牌箱包的展厅里,70多岁的金总正坐在柜前发呆。之前主要出口美国市场的他们遇到贸易摩擦,交易额直线下降,已经到了影响生活的地步。事实上,自去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他就试图转向其他市场,却发现拓展新市场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走的是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一个包只赚几分钱,所以如果量做不起来,就会亏本。”
香港文汇报报道,金总拿起一个挎包问记者,你猜这个多少钱?香港文汇报记者在心里压了压价格,报了50元(人民币,下同)。“50元就好啦,这么大一个包,我们才卖12元。”金总苦笑道,这样的包,必须批量做,超过1,000个,成本才能控制在12元以下。“美国市场大,每次都是几万个几万个地进货,其他国家最多就进几百个,我成本压不下来,就赚不到钱。”
货品发巴西 货款难收回
事实上,金总也并非没有试过寻找新的进口商。“去年,我们就跑去南非参加了展销会,有一个巴西的进口商,向我们进了160万元的货。”为了能做成这单生意,金总甚至都没有收定金,就按照进口商的要求将货发到了巴西。“没想到对方以我们的包质量不过关为理由,迟迟不愿意支付货款。”
如今,官司已经打到了义乌中院,过几天就要开庭。“跨国官司不好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钱要回来。”金总说,“除了巴西,去年我和儿子也以旅游为名,去韩国的大东门市场转了一圈,想寻找新的机遇,发现也不容易,那边的市场摊位价格非常昂贵,再加上语言不通,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非洲讨欠款 一待四个月
像金总这样,在拓展新市场中遇到难题的,在义乌的商家中并非少数。被非洲采购商亲切地称为Susan妈妈的店主,知道香港文汇报记者在商贸城了解出口情况,特意来“吐吐苦水”。“我主要是卖童装的,做的是非洲市场的生意,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至今已经累计被拖欠了200多万的货款了。
Susan妈妈打开了一本厚厚的账簿,里面记满了她从2012年至今与非洲进口商的订单,其中打过勾的就是已经结清了货款的,没打勾的则是欠款仍未支付的。“非洲局势不稳定,商人的信誉也不佳,下单的时候说得好好的,转头就把合同撕了不认账了。”
“我现在每年都要去非洲讨债,几万几万地要,有时候要回来的钱都不够去的成本。”Susan妈妈一边摇头一边说道,“去年我在非洲待了四个月,租住在客户家里,白天就按他们之前下单给我留的地址去上门要债,一到晚上就要赶紧回房间,不然怕不安全,辛苦得很啊。”
“其实,在义乌市场做外贸的,多多少少都被骗过,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放弃?因为我们依然看好那些市场,我们血液里也流拚搏的精神。”Susan妈妈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非洲市场有2.5亿人口的中产阶层,是一个可以深挖的市场。“我们只是希望政府在鼓励商人走出去做生意的同时,也能多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在国际商贸官司上能协助我们追讨欠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