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启发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主张源自何处
http://www.CRNTT.com   2021-02-16 12:48:31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原意是工农士兵的代表,但是1918年内战爆发,苏维埃政权面临多国的武装干涉与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猛烈反抗,实施军事共产主义,以余量征集制的名义,在农村强迫农民交出粮食。俄罗斯的士兵与工人本来都来自农村,农村民不聊生,乌克兰发生大饥荒,导致工人和士兵对苏维埃政权的强烈不满。圣彼得堡喀朗施塔德水兵哗变,成为十月革命后首次士兵的大规模叛变,大量农民流入城市或参加了白军,城市商品供应短缺,居民生活困顿。联共(布)的领导人面对革命刚刚胜利就产生的严重危机,不能不反思政策的最大失误,如果城乡皆民不聊生,这样的革命还能持续多久?

  列宁最早提出改变军事共产主义,至少是部分的改变。布尔什维克多数领导人支持列宁,其中布哈林不仅是坚定的支持者,还从理论上对于停止军事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贡献,可说是新经济政策第一人。1921年5月联共(布)十大通过《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决定从商业、工业、农业等多方面实行改革,允许私人企业发展,改粮食征集制为粮食税,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自行决定如何种植以及雇佣劳动。

  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苏联的农业、商业和工业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国际环境也随之好转,西方国家开始与布尔什维克政府接触并且开始建交。

  布哈林对军事共产主义有比较清醒的反省,认为这是“幼年时期的幻想”。在1922年布哈林在《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一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共产主义阵营中首次提出这种理论。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推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共十三大使用了这个观点。

  布哈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培育市场机制和市场,他在1925年的一个报告中提出;

  “应当对全体农民说,对农民的所有阶层说:发财吧,积累吧,发展自己的经济吧!”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不是有明显的布哈林的影响呢?

  邓小平在孙中山大学学习期间,曾经聆听布哈林到学校演讲,虽然现在已经无法找到的是布哈林演讲的内容,但是可以推测与当时正在执行并且见效的新经济政策有关。

  1925年邓小平来到莫斯科的时候,列宁刚去世,联共(布)高层的斗争还没有开始,莫斯科早已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市场供应比较充足,各种咖啡馆餐厅商店舞厅顾客盈门,文化艺术繁荣。邓小平等中国青年来到学校,就领到了大衣、西装乃至于睡衣、皮鞋等生活用品,学校的饮食供应充足,也常有中式菜肴。邓小平在学校的生活,比在法国优越,无需体力劳动,只要认真学习。共产国际为这些来自东方的青年革命者提供的生活保障,优于当时一般苏联民众,但也不是完全脱离当时的实际水平。除了在校的学习生活之外,邓小平也有机会和同学一起外出旅游(列宁格勒),夏令营疗养,观赏芭蕾舞、歌剧等等,这都是邓小平在巴黎无法获得的精神生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2011)和潘佐夫、梁思文合着的《邓小平革命人生》(2016)都简略提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莫斯科岁月对邓小平的影响。

  邓小平曾经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值得一提的是波兰人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1873-1926)也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推动和执行者。他因为创办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克格勃前身)被视为“红色恐怖之父”,但其实这些革命家的政治性格都很复杂,不能简单化和妖魔化。

  斯大林则一直坚持军事共产主义是正确的,在列宁1925年去世后的接班人权力斗争中,斯大林最终获胜,他虽然没有完全取消新经济政策,但是在30年代开始以用暴力推行集体农庄运动,利用西方经济大萧条的资金和技术,成功地实施了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也排挤和清洗了多名高层领导人,包括布哈林,布哈林最终被定罪,1938年被秘密处死。布哈林的名字从此在苏联成为禁忌,布哈林的遗言是由他的夫人背诵下来而得以传世的,他说:“我请求新的、年轻的和诚实的一代党的领导人,在党的全会上宣读我的这封信,宣布我无罪和恢复我的党籍。”这一要求在1988年得以实现。他在遗言的最后说:“同志们,你们要知道,在你们向共产主义胜利进军时所高举的旗帜上,也洒有我的一滴鲜血。”

  邓小平和其他中共高层一样,长期不提布哈林。毛泽东虽然与斯大林不和,然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却与斯大林高度一致,包括排斥布哈林理论,毛本人也曾经批评过布哈林,将布哈林视为苏联修正主义的先驱。布哈林的名字和理论,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重见天日,中国学者研究布哈林理论的专著也开始出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邓小平于1952年成为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2月邓小平作为中共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苏共二十大,这是他在30年后重返莫斯科,此时他已是中共高层,在莫斯科没有私人活动。而苏共二十大是苏共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否定斯大林。毛泽东对此非常愤怒,邓小平本人对此的看法,至少在公开的层面,不可能与毛泽东不同。此后在1957、1960、1963年邓小平又三次出访苏联,参与与苏共中央的交涉,中共苏共、中国苏联关系全面破裂。邓小平这几次苏联之行,对苏联的建设成就与计划经济的弊端有什么看法,没有记载。他奉命主持撰写中共与苏共论战的“九评”,全面批判苏共的修正主义。苏共的修正主义有布哈林的一些理论成分,但是当时苏共仍将布哈林作为异己分子看待,中共对苏共的批判,现在看来也与“幼年时期的幻想”分不开,很难说是邓小平本人的思想,但他肯定也受毛泽东的影响。邓小平晚年说起当年与苏共的争论,对双方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认为双方都有错。

  三、从白猫黑猫论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六十年代初中国在经历了大饥荒之后,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对自己在大跃进的决策稍有反思。邓小平提出白猫黑猫论,是新经济政策的一种表达。

  文革期间,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邓小平在江西南昌的南昌步校软禁三年半,期间有大量思考,无论是对体制的反思,还是今后是否推行改革、如何改革,但没有留下文字。

  邓小平不是唯一主张改革开放的中共领导人,与他同时代的中共元老大都在不同程度同意改革开放,但邓小平推动最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建设并没有停顿,然而是在与外部世界隔绝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而外部世界特别是中国周边的日本和四小龙经济起飞,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即对此有所认识。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原来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已经走入穷途末路,这就是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10月四人帮倒台之后,邓小平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吁声中复出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在文革中一度受毛的委派,主持国务院与中央军委,他的“整顿为纲”与毛的“阶级斗争为纲”水火不相容,必然被罢官。1973年邓小平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联合国大会,乘飞机经巴黎前往纽约,这是他时隔近40年之后第一次重返法兰西,尽管只是路过巴黎,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美利坚的土地。虽然不是出访,但是在巴黎和纽约的见闻,还是对邓小平的思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他深入思考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及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实际上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中国必须摆脱原来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供给制,来源于苏联早期的军事共产主义。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与苏联的乌克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饥荒,如出一辙。苏联依靠列宁、布哈林的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当时苏联的改革开放,其成果,邓小平在莫斯科亲眼目睹,与布哈林的理论一样,一直在邓小平的思想深处有着备份。上世纪七零年代末,邓小平开始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就成为邓小平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所谓共产阵营中,南斯拉夫、东德、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都出现过改革思潮。这种改革思潮首先是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反抗,是政治意义的改革,但在苏联主导下的这一阵营,其他小国不可能改革成功。只有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先是在毛泽东时代脱离了苏联阵营,后在邓小平时代又完全告别了苏联式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都超过了布哈林,这是必然的进步,毕竟布哈林的思想产生于上世纪初,而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已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了。

  布哈林冤死狱中,邓小平则寿终正寝,两人的命运似乎也折射了这两个国家的命运。布哈林未能继续推动苏联的改革,邓小平则拯救了中国。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1月号,总第277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