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0月28日电/大公报28日社评说,十月中旬以来本港疫情有所缓和,且曾连续多日无本地确诊个案,特区政府宣布调整抗疫措施,包括放宽内地港人回港的限制─只要持有检疫健康证明,就可豁免十四天隔离。新措施可望下月落实,同时将推行的还有一系列其他安排。这是与内地恢复通关、走向人员往来正常化的第一步,虽然这一步迈得很小、很谨慎,但意义重大。
社评说,今年二月本港被迫启动“封关”的抗疫模式,当时没有多少人能料到,这一“封”就封到现在。当然,严格意义上说,香港并没有全面“封关”,而是严格控制人员进出,无论是香港人出入内地还是内地人来港,都须接受两个14天的隔离,时间成本高昂,这还不算检疫的额外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出境基本上处于冰封状况,访亲及奔丧亦是能免则免。市民“坐困愁城”已八个多月,不少家庭不得不分居香港与内地。“短短的罗湖桥,成为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这是调侃,更是无奈。
“封关”阻断交通,打击经济,也带来心理等问题,近来香港本地行山潮热爆,大有“踏平青山”之势,实际上是长期困守下情绪压抑的体现。随着抗疫时间拉长,市民希望走出境外“唞唞气”的意愿益发强烈,而另一方面,内地疫情早已受到控制,为两地实现局部通关创造了条件。昨日公布免港人隔离的新措施,试行一段时间后,应该考虑扩大豁免范围,例如为来港商务人士及游客提供豁免,为备受疫情打击的本地零售、旅游、酒店等行业注入强心针。系列措施的作用,相信不亚于当年帮助香港经济从沙士谷底起飞的“自由行”。
另一问题是,豁免隔离的是香港这一方,回内地仍要强制隔离14天。当然,这无关“对等”,而是香港与内地的疫情控制情况不一样的现实使然。可以说,只要香港疫情未能“清零”,风险仍在,内地就不太可能为香港人入境提供豁免措施。
社评说,香港能实现“清零”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特区抗疫能否突破政治干扰及利益集团的掣肘。香港疫情被严重政治化,揽炒派“逢中必反”,一味要求对内地“封关”,毫不掩饰“借疫谋独”的祸心,巴不得疫情拖得愈长愈好,这就是他们抗拒全民检测、健康码、强制检测的原因。特区政府今次宣布的豁免措施,毫无例外地遭到揽炒派的反对。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医学界也有一股力量,总是将小圈子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上,他们阴阳怪气,藉口多多,早前以“内地人讲普通话、香港人讲广东话”为由阻挠中央支援香港扩大社区检测,现在又以所谓“影响医患关系”抹黑强制检测,食相难看。
事实已经证明,过去“港式抗疫”拖泥带水,无法做到彻底“清零”。特区政府需要总结经验,勇于承担,牢记“生命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