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23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不久前表示,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8%以上,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朱鹮、东北虎等近10种濒危物种种群开始恢复,6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
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拟今年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代理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认为,中国所倡导的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中国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反映了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世界各国也都有责任保护其本国的生物多样性,并应展开合作,以可持久的方式使用生物资源。但令人关切的是,一些人类活动正在导致组成生物多样性的物种迅速减少。那么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什么?
基因组测序:寻找中国纯种绿孔雀
今年以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学学科组带头人杨晓君研究员开心了好久:他饲养繁育的几个“宝贝”陆陆续续下了20多个蛋。这些蛋来得相当不易,这可是纯种绿孔雀的蛋。为了“纯种”二字,杨晓君和他的团队努力了六七年之久。
“近年来,绿孔雀的种群数量在下降。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和最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下降趋势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我们也做了人工领养绿孔雀的调查,结果发现,领养的绿孔雀也没有纯种的了。” 杨晓君说,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让绿孔雀在中国境内面临灭绝的危险,从而对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冲击;而没有纯种的领养绿孔雀,也会对后续种群恢复造成威胁。
绿孔雀的危机不是个例。穆雷玛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挑战。”她手中的报告显示,现在地球上物种消亡的速度正在加快,有千余种濒危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