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早期大陆迁台家族的资本积累与本土身份建构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7:46:39


 
  自迁入竹堑后,家族房支衍派渐丰。世系的自然成长与家族发展自我定位日益突出,《浯江郑氏家乘发凡》〔22〕特别明显地反映了这一取向。家乘《凡例》共12条,多为正面崇仰儒家传统价值践行的日常规范。“重派系,溯本源”为《发凡》第一款,据旧谱载世系序行,云“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绍先雄继志,功业际昌隆”。后各依行辈取用,世系行辈用字讲究,习尚文治武功,修身安邦,襟抱宏远,慨然有天下志。“重恩纶”为第二条,凡子孙有文武官职,并捐保职衔顶戴,得有封典;以及请旌膺奖,诰命公赎,均得详书。所以纪褒荣,即光家乘也。看重朝廷褒奖,捐身家国天下,建功立业,这是光大家族门楣的最高荣耀,也是该家族以文教立命,拓展世系的目标。其后,“重科名”、“重功名”条,明书子孙登甲、出仕、能勤劳国事,政绩可纪,为民兴利除弊,则详书于乘。“重忠烈”、“重孝友”、“重睦族”、“重乡行”、“重亲葬”、“重表章”、“重著述”等条,都是符合传统中华文化主流价值的行为规范。以此明志,在世系绵延展开和秩序建构过程中,要求子孙严加恪守,光大家声。只有最后一条是反面训诫的“谨败类子孙”款,有三种行为者,坚不入谱。十恶凶逆,不得书;诈孕抱养子者,亦如之;子女再嫁,妇人再嫁,及犯恶逆者,亦如之。所以严家法,防乱宗也。家族有约,如国之有法,大家族往往如在地之一国。以“儒家哲学之实践性,维持社会、政治秩序。所谓仁义道德并非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而是社会化,修身齐家只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以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23〕。郑氏家族在世系建构中持守国家认同,将传统治国之“礼”,引为家族自治、进而乡族自治的规矩与典范,以礼为法。家谱凡例,往往有家法大纲之喻,郑氏家乘世系凡例,以儒家诗礼传统,重建朝廷新领之地的社会秩序与乡族认同,客观主导了地方社会治理的话语权。

  郑氏“文”字辈,即郑用锡辈时,家族已步入黄金期。巨富之外,世系建构中的后昆文化养成才是泽近遗远、崇隆声望的真正秘诀。儒家个人修身以致“达则兼济”的仁,其实践的象征性资源是宗教和伦理式的,又是政治式的,强调经济与社会手段参与管理,更需文教在文化意义上改变世界,以深刻的社会良知及其道德合理性而获得领袖资格。自“文”字辈,郑氏学术、孝义等日常文化实践,开始获得社会影响力,原有修身进学的文化资源,具备了“文化资本”的含义,内地传统文化身份在台湾当地被成功再造。郑用鉴是郑崇科长子、郑用锡族弟,乾隆十五年(1789)生于淡水厅,嘉庆二十二年(1817)归淡水厅儒学,“屡冠军”。同治元年(1862),诏举“孝廉方正”,今新竹家庙仍存诰举“孝廉方正”圣旨牌一面。日据初始,首任总督桦山资纪赠以匾额“学界山斗”。秉性至孝,双亲衰老,朝夕侍侧,不赴科场,专以授徒为务。主明志书院讲习三十余年,诲人谆谆,主张学以致用,而非应制。治学究心易理,时以宋儒为宗。在济济于科甲的环境里,仍重天理性命之学。教导学生强调“国家取士多求体用兼备之人”,“尚节廉,戒浮靡,衣服饮食淡薄自甘宴如也,自修金贽节外,无一苟取于人而人亦不敢干以私”。淡北地方文教事业,常以郑氏兄弟马首是瞻,弟子遍及北台地区,大有桃李不言之风。“文”字辈中,用谟、用钰、用锺、用锡皆有名,一门四杰,三人正途科举,这在当时的台湾大家族世系建构中,极为罕见。

  以文会友,建构庞大的世系交往圈。光绪初年,淡新分治之前,竹堑乃清代北台湾行政中心与文化重镇,文学活动向来活跃。连横先生《台湾通史》推之“北地文学之冠”。诗礼、诗文、文化气、以及文人身份,成为上流社会交往的通行证。北台文坛,郑氏家族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郑用锡自筑“北郭园”,招徕文人雅士,诗酒兴会,全台文人以此为平台,往来频繁,甚至能以受邀而自矜。

  文友中最负盛名者莫如“竹堑七子”,自比中国文化史上魏晋“竹林七贤”,文化世系建构的志气抱负可见一斑。“竹堑七子”中郑用锡、郑用鉴、郑用铦、郑如松皆为郑氏家族中人,而郭成金、刘星槎与郑士超为竹堑本地人。用锡在三处诗作中表达了七贤结社的缘由,其中《赠斯盛舍同人》诗一曰:“磊磊英姿正少年,诸君结社各翩翩,留松开踁邀三益,种竹成林得七贤。”英才相赏,风姿翩翩,结为“斯盛社”,业同道合,聚为七贤。另有诗曰:“积薪望汝能居上,联臂相期尺五天”,或“得失全凭三寸管,榜中花即笔中花”〔24〕。郭成金号应钰,淡水厅竹堑西门人,原籍泉州南安,家贫寒,幼以聪颖闻名,乾隆五十六年,以“幼童”取进彰化县学,嘉庆二十四年,中式举人,与郑用锡并誉“竹堑双壁”〔25〕。道光三年春闱,特准录取台籍进士一名,皆应考,用锡中榜而成金落第,乃退以振兴文教为志趣,主讲明志书院多年,陈维英即出其门下。陈后来扩充学海书院,备受尊崇,从业子弟中举、入为生员者,不下数十人。

  甚至连儿女婚姻,也慎选门当户对之书香门第。陈维英不仅是用锡文友至交,又是儿女亲家。用锡次女嫁陈维英三兄维菁长子鹭升为妻。维英曾于用鉴门下执弟子礼,陈、郑两家皆隶淡水厅,同出书香世家,热衷文教,发展历程多有类似,学缘、血缘和地缘交错,世系重合。用锡长子如松娶林占梅之妹,可谓世家联姻,书字相合。“林占梅字雪村,号鹤山,淡水竹堑人。始祖三光以明季自同安来台,居于台南府治椰子林,数迁至竹堑。祖绍贤,垦田习贾,复办全台盐务,富冠一乡。占梅少颖异,读书知理,无纨绔气,进士黄骧云奇之,妻以女。年十一,挈游京师,出入缙绅之门,学乃日殖”〔26〕。《淡水厅志》记载,道光二十五年,英人犯鸡笼,其资捐防费,得旨嘉奖,遂以贡生加道衔。〔27〕林氏工诗书,精音乐。抗击英军、平定戴春潮之乱期间,文移批答多出其手。筑“潜园”于西门内,士之出入竹堑者无不礼焉,文酒之盛冠台北。着《琴余草》八卷。其家族形迹事功,规模与影响,与郑用锡家族在台发展如同一辙,世系绾结,相得益彰。

  以文为媒,结官交富,是扩张家族世系圈、积累家族影响力的又一关键途径。郑氏世系交往圈中的官吏政要,有丁日键、黄骧云、汪昱、曾玉明等。丁日键是京师宛平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起,先后任凤山知县,继任嘉义知县,咸丰四年(1854)调任淡水同知。任内平定小刀会,升任福州储粮道。同治元年(1862),得林占梅之助,领台湾道平戴春潮之乱,在台称良吏。郑用锡时以《颂述安司马德政》诗,表达对丁日键用心治理淡水之感慨。“盘根错节独恢恢,两载需公保障才。每为鞭长防远道,却愁火灭更燃灰”〔28〕。丁任职内地后,依然以诗文往来互答,“无分攀辕爱日瞻,音书一纸到闾阎。暮云春树三年别,流水桃花两度兼”〔29〕。举业入仕者,必能诗赋,入秩虽有事功历练,依旧文人本色,诗书文教认同宜在必然,这也是郑氏家族获取当地主导话语权的社会资本。黄骧云,字雨生,原籍嘉应州,父参将黄清寄籍凤山,嘉庆丙寅十一年(1806),任竹堑守备。骧云肄业鳌峰十年,为文益邃。道光乙丑九年(1829)成台湾一个客家进士。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戡定嘉义张丙之乱,奖拔入京供职,偕林占梅北上,时值郑用锡亦入京奉职,同游西湖。道光甲午十四年(1834),同郑用锡、郑用鉴合编《淡水厅志稿》〔30〕。曾玉明曾任台湾南路营千总、台湾南路营守备北路协副将,护台总兵〔31〕。咸丰三年(1853)平定林恭事件,与郑用锡结为儿女亲家。

  郑用锡酬答人际之诗作,表明其家族世系圈建构的基本取向和范围。包括了亲族、师长、友人等社会层面。也有意气相投、文学相赏的文人雅士,还有为官一方、衔任御民的地方高官等,皆以文化同质而结为世系交往圈,构成北台地方独特的人文意象。

  四、小结

  迁台移民当地身份的获取,是一个不断交换社会信息、融入、改变且被改变的过程。内地原乡意识其观念、价值以及行为取向等静态部分,都被现实生存所需的社会条件重新建构。对迁台个体或家族群体而言,原有文化特质的确定性和家族身份的同一性,根本不是可以持久固存的本质,而是持续选择且遭遇外在经验,适应社会环境并主动融入大历史的时代命题,将此经验转化为自身成功的秘诀。郑用锡家族的地望积累与本土身份建构,通过内地诗礼文化传统,连续选择、适应且改变或重建当地人文社会环境的过程,故而是一个充满固守拒斥和持续演变的过程。

  本文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宗乡文化与国际化语境下东南亚闽南人族群身份认同研究》系列成果,项目编号:22BMZ045

  注释:

  〔1〕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后记》,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6页。

  〔2〕 《浯江郑氏族谱》·《陈望林序》,清光绪抄本,第10页。

  〔3〕 《浯江郑氏族谱》·《孙用鉴序》,清光绪抄本,第8页。

  〔4〕 《浯江郑氏家谱序》·《五世裔孙用鉴序》清光绪抄本,第11页。

  〔5〕 连横《台湾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版,第727页。

  〔6〕 郑鹏云《新竹市志》(卷七)·《人物传》,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61种,1963年版,第467页。

  〔7〕 同上。

  〔8〕 连横《台湾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版,第728页。

  〔9〕 [清] 伊士良:《台湾志略》(乾隆版),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118页。

  〔10〕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志》(下),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第476页。

  〔11〕 同上,第477页。

  〔12〕 [清] 于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八)《学校、学宫、书院、社学》,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第227页。

  〔13〕连横《台湾通史》(下)(卷34)《列传六·郑崇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版,第727页。

   〔14〕[清] 陈培桂编《淡水厅志·列传》(卷九)《先正·郑崇和》,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版,第126页。

  〔15〕[清] 郑鹏云《新竹市志》(卷七)·《人物志·郑崇和》,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61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第97页。

  〔16〕[清] 林焜煌撰、林豪续修《金门志》(卷四)·《浯江书院碑记》,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80种,第172页。

  〔17〕《浯江郑氏家乘》(附录)(清光绪抄本)·《明志书院勖诸生》,第12页。

  〔18〕萧统《文选》(卷52)《典论·论文》,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19-722页。

  〔19〕张载《张载集·语录》(中),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8月,第320页。

  〔20〕连横:《台湾通史》(下)(卷34)《列传六·文苑》,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版,第729页。

  〔21〕陈奕麟:《重新思考Lineage Theory与中国社会》,载《汉学研究》第2卷第2期,1984年,第437页。

  〔22〕《浯江郑氏家乘发凡》(编辑摘要)。该谱例发凡在维持大正二年(1913)版原样基础上,加入第三条“重科名”中的“凡大学以上学历,拥有学位者,详述系、所及校名”款。

  〔2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9月版,第292页,注释①。

  〔24〕郑用锡《北郭园诗钞·赠斯盛社同人》,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49种,1957年版,114页。

  〔25〕[清] 陈朝龙《新竹县采访册》(卷八)《贡生·文进士》,台湾历史博物馆编,2002年版,第109页。

  〔26〕连横《台湾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版,第679页。

  〔27〕林占梅《潜园琴余草简便序》,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六卷·第202种),1968年版。第170页。

  〔28〕郑用锡《北郭园诗钞》(卷三)《颂述安司马德政》,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八辑·149)1957年版,第110页。

  〔29〕郑用锡《北郭园诗钞》(卷三)《有感·寄述安司马》,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49种,1957年版,第112页。

  〔30〕陈培桂编《淡水厅志》(卷九·中)《列传·先正二》,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1959年版,第565页。

  〔31〕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台北:台湾文献委员会出版,1994年。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0月号,总第310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