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建国门行至复兴门,在北京长安街沿线,10组献礼建党百年的立体花坛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往观赏、拍照。图为6月19日,市民游客在位于北京西单东南角的“全面小康”花坛前拍照留念。新华社 |
中评社香港8月28日电/近年来,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引起全球重视。缩减贫富差距是全球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发出了“全球收入不平等成为这个时代最明显的挑战”的警告。
美国《侨报》8月26日载文《中国的共同富裕是什么,不是什么》,文章说,破解贫富差距,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问题,也是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政治问题。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意味着,中国执政当局在引领民众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后,将施政焦点转移到一项新的议题上——共同富裕。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的人类梦想。在中国文化中,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而近代西方讲乌托邦社会,这都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梦想。
过去4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让中国大部分人摆脱了贫困,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依然严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突出,基尼系数在全球看仍处较高水平,贫富分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掣肘之一。
“共同富裕”最早由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幷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中国去年宣称已成功消除绝对贫困、今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这一概念开始更广泛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幷引发海外舆论场关注。
在中国当前的话语体系中,“共同富裕”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