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让民生成为“十四五”的价值刻度
http://www.CRNTT.com   2021-04-09 09:10:35


  中评社北京4月9日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绘制了新发展阶段民生事业发展的新蓝图,释放出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

  民生为国家之根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中国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制度优势显着,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说明,注重改善民生,既是“十四五”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更能补齐发展短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民生温度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价值刻度。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里,“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其中章节之一,而且有着定量的约束性指标,对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些务实、具体、可落地的目标,体现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价值取向,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

  民生工作最需要求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民生工作必须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国与家相统一,宏大成就与民生改善相统一,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孩子们的书桌和操场,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柴米油盐、万家灯火,满足亿万群众的民生需求,同样是一个国家的活力之源。

  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民生从来通民心。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支振锋(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