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11日电/近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围绕中国经济如何突围的讨论颇多。而提振国内消费,打造内需驱动型经济被认为上策。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从近期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颇具韧性。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日,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1%;五一档期电影票房15.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1%。可见,民众消费潜力在假期得到进一步释放。
这只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强劲的缩影。事实上,在国内外影响因素复杂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并好于预期,也展现了韧性。
文章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增速与上季度持平,超过2005年全年GDP总量。居民收入增长略快于经济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比GDP增速快0.4个百分点。
从传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目前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边际效应不断降低,出口则一时难以突围。日前公布的4月份进出口数据显示,当月进出口总值2.51万亿元,增长6.5%。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3.1%;进口1.21万亿元,增长10.3%;贸易顺差935.7亿元,收窄43.8%。
因此,提振中国经济,唯有消费潜力最大,拥有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正是中国经济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而且,就目前来看,中国内需的提振空间也不小,居民消费GDP占比虽然因不同的统计口径有所差异,但较之发达国家的80%左右低不少,如果剔除房地产,则远远比不上发展阶段较为类似的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
文章认为,提振内需,改善供给最为重要。中国产品质量水平近年总体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部分产品和服务档次偏低,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海淘”用户达6500万左右,并呈现上升趋势。决策层近年发布一系列文件,意在改善产品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高科技产品也是软肋,当前中国也致力于提升科技水平,建设科技强国。
服务型消费也是致力的方向。今年五一盛行的乡村游、亲子游、文旅行,与服务密切相关,且目前不少中西部地区服务设施和意识提升空间还不小。有机构预计,随着国内消费结构稳步升级,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形成一个“新消费时代”,足见潜力之大。
与此同时,提升消费能力也至为重要,除了让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这个显性的因素外,降低居民负担、缓解民众后顾之忧也不容忽视。今年全面实施新个税制度后,根据税务总局数据,一季度个税改革累计减税1686亿元,人均减税855元,36至50岁的人群是获益最大的群体。这也成为春节、五一等假期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倾斜于养老、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问题的领域,亦可以缓解居民的后顾之忧,让民众敢消费。根据统计数据,医疗、教育占居民家庭支出均超过10%,且呈现上升趋势。未来如果能让民众在这方面少支出,必能提振其他领域的消费。
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内需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还是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的源泉,因为一个领域的需要一旦释放,市场往往可以让供给不断优化。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不管是应对外部形势的复杂多变,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都应激发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