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从无到有,看“中国钢雹”诞生记
http://www.CRNTT.com   2019-01-26 08:45:00


 
  迈过理论层面的这道坎,周国栋的科研团队又在具体实施中犯了难。

  当时,对于新型火箭炮的结构设计,整个科研团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部分人认为,应当继承现有装备的刚性结构,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整个研发周期;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采用刚性结构就意味着牺牲新型火箭炮的机动性能,这在节奏更快、对抗更加激烈的现代战争中,无疑是致命伤。

  一番论证过后,周国栋决定通过自主创新,探索设计新的结构。对此,有人表示不解,搞创新意味着从零开始,耗时费力。面对质疑,周国栋有自己的考虑:“研发武器装备,眼光不能局限于现在,更要紧盯未来战场,要有甘坐10年冷板凳的决心和定力。”

  创新路上难免经历坎坷。当时工厂主要还在生产老式火箭炮,所有的生产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新型火箭炮样机的制造工艺。最初的设计方案确定后,整个研发团队只能拿着设计图纸干着急。

  “机器干不成的事儿,咱们自己干!”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手工制造。“一根7米多长的发射管,硬是靠十几名高级钳工耗时将近3个月,一点点给敲了出来。”周国栋回忆说,新型火箭炮的第一台原理样机,就是这样在全厂工人的敲敲打打中诞生。

  从原理样机到定型样机,从手工制造到更新全自动化生产线,这一次,他们又用了整整4年时间。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会。

  周国栋还记得,那是1996年的深冬,他率领研发团队开赴试验场进行样机的试验试射。一次现场试验,样机的传动箱被冻裂,火箭炮在齐膝深的积雪中成了不能动的“铁疙瘩”。为了不影响试验进度,周国栋二话不说,当即脱去身上的厚衣服,钻进只能容下一个人平躺的底盘下进行维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