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说,实际上,“美国式开放性初选制度”的不可行,除了是较早前许多学者专家指出的几个不适用于台湾地区的因素之外,包括政党组织制度不同,美国两大政党都是开放式的“柔性政党”,国民党是当年按照苏联顾问设计的模式——“列宁式政党”的“刚性政党”;也包括“美国式开放性初选制度”是公办,台湾蔡政府不可能采纳,由“中选会”进行操盘,而民进党也不可能作出“配合”,也采取“开放式初选制度”,否则蔡英文就将会被“踢出局”,而对争取连任的意志极为坚强的蔡英文,是不会“陆文霆睇相——唔衰攞来衰”的;更包括倘是国民党自办,在党产被民进党当局“冻结”,国民党连每月的运作经费尤其是党工薪水都难以筹措的情况下,根本拿不出更多的经费,去进行“美国开放式初选机制”。这些因素,似乎是仍然没有改口,因而直到年初一,仍然是坚持“美国开放式初选制度”。
促使吴敦义像白海豚那样“转弯”的,可能是“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使得吴敦义警觉了起来。实际上,台湾地区的某些政党过去也曾采取过类似“开放式”的初选方式,但都彻底失败。其中民进党在一九九五年进行的“总统”初选提名,民进党就是以“开放式初选”,确定由“独派”元老彭明敏搭配谢长廷出选,结果以极悬殊的比例败给国民党的“李连配”(李登辉连战);而一九九八年新党进行的“立委”提名,也是采取类似美国的公开初选制提名方式,结果其选绩,在当届“立委”议席,因要弥补“冻省”取消台湾省议会导致省议员“失位”的损失,从一百六十四席增加到二百二十五席的情况下,新党的议席,却竟然从原本的二十一席滑落到十一席!许多政治学者都认为,这是当年新党由盛转衰的关键战役。对此经验教训,国民党不能在重蹈覆辙。
文章说,极为讽刺的是,向国民党献策应考虑采用“美国开放式初选制度”的赵少康,正是当年在新党推动这套美式初选的“竞选总经理”!难道他还嫌“害”国民党不够?甚至是“害”反“独”促统事业不够?实际上,一九九四年的台北市长首次实行直接选举产生,国民党已经提名时任官派市长黄大洲参选,按照当时国民党在台北市的基本盘,应可笃定当选。但新党的赵少康也跳出来参选,形成泛蓝阵营“鹬蚌相争”的态势,让本来毫无机会的民进党提名人陈水扁,享受“渔翁”之利,并为陈水扁五年多后再次利用泛蓝阵营“鹬蚌相争”(宋楚瑜脱党参选)的机会,实现台湾地区的首次“政党轮替”。因而有不少国民党人痛批赵少康:自称“反独”,却是“暗助“台独”。因此,应是有政治学者对吴敦义提出这个教训,让他蓦然警觉,不再考虑采用“美国开放式初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