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在上海市一民办小学门口,小朋友和家长参加完招生面谈,走出学校。(新华社) |
中评社香港4月10日电/学校招生本该是考学生的事,但中国不少地区的民办学校,却流行起了“考家长”,有的还要上查“祖宗三代”。近日,“考家长”重灾区之一的浙江发布禁令,严禁民办学校录取上演“拼爹”戏码。
美国《侨报》4月8日载文《变相拼爹 民办学校招生“考家长”必须踩刹车》,文章说,虽然民办高校发展在中国不温不火,但由于相对独立与灵活的办学机制,民办义务教育已在中国独当一面、声名鹊起。在不少城市,民办中小学一直是“一位难求”的“卖方”市场。它们不仅学费高昂,而且招生的“门槛”也连年提高。除了考学生、面试学生,还要考察家长的学历、知识,甚至要查职业、验家产。
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做法可以为子女塑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还有一些家长援引欧美经验称,“考家长”有利于组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监督和管理,培育更多精英人才。有此背书,“拼爹”现象一直韧性地活了下来。
就像中国人对“孟母三迁”的故事津津乐道,有观点对“选家长”表示理解。不过,这种做法忽视了义务教育的本质和精神——普惠全民。中国鼓励民办教育存在,一是对公立教育不足的一个有益补充,二则是希望起到“鲇鱼效应”,激发中国义务教育整体竞争力。如果人为筑起篱笆墙,将一些孩子隔离在外,这便与“教育公平”理念背道而驰,也让进入优质学校沦为了少数人的“特权”。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荡然无存。
“考家长”“选家长”,流行于一些欧美民办高校,因为学校和家长是相对平等的。这些家长组建的家长委员会的确有着很大话语权。中国的家长相对于校方,始终是弱势。家长委员会也难言真正的独立。与其说中国的“考家长”是方便父母参与学校管理,不如说学校是想把每个家庭变为学校“附庸”,让家长肩负起校外辅导员和作业批改员等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