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29日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业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文章介绍,中国现代金融业格局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以四大国有银行推进股份制为突破,中国金融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金融业发展也存在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传统金融业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传统的金融集中服务于传统的产业,采用传统的方式、依靠传统的渠道、传统的产品,不能适应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面对金融新技术发展,尤其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金融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面临生存的压力。
第二,在中国金融业深度和广度发展的过程中,信用不足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推进、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个制约更显突出。中小企业融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造成。其中,由于信用体系发展不完善,金融机构无法识别合适的服务对象,或者不能正确地进行服务、产品定价,由此会导致服务缺失,或者需要依靠较高定价实现对风险的补偿。
第三,金融机构特质不鲜明影响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这个局面在今天依然存在。近些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长很快。中国大型银行在全球的排名不断提升,从英国《银行家》杂志2018年排名看,以资产计,前十大银行中,前四家均为中国银行机构。不过,从中国银行业来看,大型银行业资产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中小银行占比是不断提升的。如中国大型银行资产在中国银行业资产中的占比在2011年为47.3%,2018年为35.5%,股份制商业银行由16.2%提高到17.8%,城市商业银行由8.8%提高到13.2%。无论是大机构、中机构、小机构,都很注重规模扩张。在规模扩张同时,不同机构的特色不鲜明,同质化发展非常明显,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金融供给能力的局限性所在。各机构太注重规模发展,没有坚守自身的特色,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导致了供给性不足的局面。
第四,金融机构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是一些机构扩张存在不规范问题,治理体系不完善。从金融机构这个层面来讲,中国金融业发展应该更加重视机构种类发展和质量的提升。在很多国家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数量过度扩展,往往导致金融市场过度竞争,由此形成金融市场风险的重要来源。
第五,从宏观效率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太快,金融资产规模持续扩张,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速。因此,中国边际资本产出比例是不断上升的,其结果是,中国宏观杠杆率不断走高。杠杆率过高肯定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情况下,中央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命题,非常必要。我们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方面,其一,要服务于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其二,在此过程中要形成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文章认为,金融要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以下核心问题:
第一,解决金融机构的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率问题。要提高各类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这是中国金融业走向稳健、强大的基石。在此过程中当然要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更高效的支持能力。金融机构的微观效益和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率应该能够统一起来。
第二,提高金融市场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从理论上分析,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有需求就能够创造供给。一般认为,目前市场对金融的需求很大,但金融供给不足。造成这种不均衡格局的原因可能是找不到形成供给的定价水平。一些金融供给的缺失可能是因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定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如果能够提高金融机构、金融体系的风险定价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则金融供给的很多短板就能够相应解决。
第三,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中国金融业要面向竞争更加激烈的国内市场,也要面向更加复杂的国际市场。而中国金融机构在一些高端的产品、复杂的产品服务方面与国际同业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2018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资产占比为1.29%,很多人认为这个比例太低,说明其竞争力不强或因为中国银行业市场开放度不高。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它们的战略选择,在一些外资银行看重的市场,比如在上海,外资银行主要业务的市场份额超过10%。在一些高端产品服务方面,如理财产品、衍生产品、跨境业务服务方面,外资机构的占有率是非常高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金融机构会加大走出去力度,但中国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人才积累、经验是不是足以能够支撑中国金融机构大规模走出去?现在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不能仅仅靠中国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而是需要中国金融机构能够联合国际的金融机构、动员全球的金融资本,才能更好地推进项目的实施。没有中国金融机构自身的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不可能达到在全球进行金融资源动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