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文章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制造业必须加快从规模扩张型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转变。应该看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化,关键是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要重点围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融资难、综合成本高、投资收益下降等实际问题,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和创新环境,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
第一,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创新。有效运用财税、金融、汇率等政策工具,多措并举切实降低制造企业的创新和运营成本,引导资本流向制造业;通过制定创新导向的普惠性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建立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激励机制,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对需求侧的政策引导,为创新打通市场渠道,使企业创新能够在市场上获利。
第二,有效发挥法治和市场机制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产权保护,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进一步完善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以环境、安全、质量等标准为市场准入和监管的手段,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广新技术;打破地方保护,严格公平执法,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各种技术路线的企业提供平等获得创新资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转变市场监管模式,建立激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对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允许先行先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总结经验,掌握规律,逐步规范;依法依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改进管理。
第三,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确定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进一步开放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国家实验室,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研究合作和人员交流;培育和发展专业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构建产学研用密切合作的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提高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上各类主体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行业优势企业自主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吸收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编制,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第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才的转型升级。制造业实现创新需要各层次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研发人员,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一线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因此,要建立多层次人才政策,改进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机制,发挥市场和用人单位在评价和引进人才中的作用。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系统设计、分类管理,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并且适合科研人员、企业家、管理人员、技能工人等各类人才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改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新技术变化的人才;加强持续教育,通过企业教育支出减税等政策,加强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
第五,推动多种形式开放创新,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开放创新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营造有利于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消除阻碍创新要素跨地区、跨主体流动的制度因素。另一方面,鼓励国内各类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促进产学研、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同时,更好掌握和运用国际规则,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实行合作创新与技术转移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国际技术合作的长效机制,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和市场,提高创新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