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1日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工程,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高频词,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等篇章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尤为重要。准确理解、深刻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义重大。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
高度重视历史,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成绩的重要经验,必须高度重视。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中华民族“强起来”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必须注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
近代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想要在旧社会的躯壳里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然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不立足自身实际解决发展问题,任何形式的探索都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绝无实现的可能。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才在深刻把握历史演进、总结历史经验、抓住历史机遇的基础上,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大改造,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党的带领下,全体人民奋力发展生产力,推动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逐步实现了工业化;采取土地改革、合作化等措施,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修建公路、铁路、水利等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既取得了重要成就,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立足自身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络,走自主发展之路,明确将全党中心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基于当时的历史机遇、国内外环境和我们国家的中心工作,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矢志不渝地贯彻落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稳了方向、廓清了道路,推动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正是对于历史问题的深刻洞见、对于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对历史规律的高度遵循,我们国家才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向更高台阶和更高水平。历史和现实业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准确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逻辑,洞见时代问题、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机遇,才能勇立潮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首先要从学理上厘清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基本理论问题,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性条件。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拥有科学的理论武装,能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并在新的实践探索中实现理论创新,使其真理之树常青。这是党的理论品格,是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经验,也是未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