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德上寨。(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
中评社北京10月5日电/据澎湃新闻媒体报道,2018年春郎德上寨的一个早晨,我在借住的主人家的“美人靠”上记完前一天的田野笔记,就跑去铜鼓场旁熟识的一个大嫂家里耍。她家就在用作表演场的铜鼓场的旁边,所以一楼被改建成做游客生意的门面,用来出租苗服并售卖手工艺品和小吃饮料。
十点左右,寨子里的喇叭响了,通知大家准备到寨门口迎接游客。大嫂急忙妆扮起来。她先把刺绣外衣和长裙套在身上的连帽衫外面,再把银饰帽戴到本就梳好传统高髻的头上,然后一边把银角插到银饰帽上,一边急急忙忙朝寨门口走去。
寨门口外的芦笙队已在田埂上站好队,沿着蜿蜒台阶排好的十二个小方木桌也摆放齐整,上面放着米酒壶和敞口瓷碗,盛装的大嫂和姑娘们陆续赶到小木桌旁准备给游客斟酒敬酒。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同时, 一辆载满游客的旅游中巴驶入视线。
村民自治:郎德上寨旅游的“工分制”
郎德上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依山傍水,以俗称“美人靠”为特征的传统干栏式民居依山而建。据村主任介绍,2019年全寨共有213户871人。除了个别从外省嫁入的媳妇外,都是苗族。郎德上寨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其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旅游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遵循“每个寨民都为村寨的建设出力,现在开办旅游大家都应受益”的原则,郎德上寨沿用了以“工分制”为核心的社区旅游发展模式。尽管灵感来自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郎德上寨的“工分制”采用合作社的方式发展旅游,更注重旅游利益的公平分配,包括资源共享、机会平等、多劳多得和照顾弱势村民(比如年迈的村民无需表演只要陪场就能获得相应工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