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评论 ->> 每日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大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20-09-27 09:15:41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

  文章认为,面向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找准战略重点,从而更好释放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推动“中国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重点之一,是构建双循环经济圈。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要想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循环中大有可为,就要抓住重点,逐步摆脱过度依赖中国作为生产制造中心、欧美作为金融研发中心和消费中心的传统国际循环模式,转向更均衡、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模式,构建双循环经济圈。内环包括东亚、中亚等地区,中环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其他重点地区,外环包括美欧两大生产网络等。要积极推动发展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与本地需求、本地创新和本地宏观政策相协调的新产业体系。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集中优势力量,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此外,还要深化与美欧生产网络的深度合作。

  重点之二,是营造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环境。对外来看,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与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的新开放局面。对内来看,要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方面,要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支持和收入补贴力度,完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和企业预期。另一方面,要培育快速跨际迭代的与国际需求新潮流同步的新消费,带动生活性、生产性、公共性消费和服务需求增长。此外,还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精准发力,切实扩大有效投资。

  重点之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首先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从满足原始创新需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需求、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需求等出发,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其次要构建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和国际合作的创新生态,打造一流的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公共技术研究、企业开发试验研究等在内的完整科技研究创新体系。再次,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跨境创新网络。

  重点之四,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重塑中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高标准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和其他制度障碍,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市场、企业、政府、社会各司其职、和谐发力的制度环境,从而有利于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梗阻和堵点。要看到,大国经济历来对世界经济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力,扩大国内需求,不仅会提升本国人民福祉,而且会增加他国就业和出口机会。建立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架构,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保障。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