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深刻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
http://www.CRNTT.com   2023-09-21 07:51:30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评社北京9月21日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创造性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作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日报发表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副主任、中央团校副校长林江文章表示,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是我们党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基于新需要、新问题、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表明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多视角多层面理解丰富内涵
  
  文章分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量的增加,主要是指一个时间跨度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可以用绝对增长数量(如GDP)或相对增长比率(如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是量和质的有机统一。“质”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量”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如果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那么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如果没有量的合理增长,那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改善都将无从谈起。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都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基于多视角多层面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一,基于新发展阶段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判断。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刻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先看国际,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从趋势看,呈现“东升西降”,但“西强东弱”短期内不会改变。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再看国内,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消费复苏动能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使外需持续承压,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此,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第二,基于新发展理念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有一定惯性影响。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规模的要素投入,追求速度、规模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当前,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要素资源约束加剧,要素价格攀升,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比较优势减弱。因此,今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例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先进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还需进一步推进,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破解,等等。
  
  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的外部环境和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发展环境,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必须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一系列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到,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将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践层面,在创新发展维度、协调发展维度、绿色发展维度、开放发展维度、共享发展维度上考虑设定相应的、能够充分体现发展质量的科学指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三,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积极变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跃上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对推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好经济工作、研究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着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
  
  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在经济建设上找到突破口,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提供有力支撑。只有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才能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