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三年六月,第十届布里斯班中国文化节,布里斯班昆曲社成员表演《牡丹亭·皂角袍》。(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昆曲,是我国第一批口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尤梅俊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第一批学习昆曲的学生,在退休后致力于传承昆曲文化。他把这朵“兰花”带到澳大利亚,与一群爱好昆曲的年轻人成立了布里斯班昆曲社,让昆曲在大洋彼岸生根发芽。
一生昆曲缘
尤梅俊今年已经83岁高龄,但他仍清楚地记得60多年前踏入昆曲大门的情形。1956年,一出《十五贯》唱遍大江南北,使昆曲事业受到国家关注。作为昆曲发源地,江苏决定建立专门教授昆曲的学校,又在江苏的中小学校发掘学习昆曲的好苗子。
尤梅俊小学时担任少年之家合唱队的领唱,因良好的嗓音条件被戏曲学院破格录取。他生于书香世家,父母都是教师。尤梅俊回忆说:“当时我的父母不同意我学昆曲。我的老师劝了许久,母亲先松了口,最后父亲也同意了。”
进入学校后,他先学习了两年基本功,然后才专门学习演唱巾生。昆曲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其中的“生”又称“巾生”,扮演青年男性角色。尤梅俊学戏的时候,被老师要求一遍遍地唱,直到完全掌握要领。
遗憾的是,离开戏曲学院后,尤梅俊没有从事戏曲艺术工作,而是入职中国空分公司。直到60岁退休后,尤老先生才重回阔别已久的昆曲界。2001年5月,苏州昆曲传习所所长顾笃璜邀请他到传习所工作。他在顾笃璜面前唱了一段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被顾老先生称赞道:“他唱的巾生是巾生。”
尤梅俊解释这句赞赏:“昆曲中巾生标准的唱法叫‘龙虎音’,要求声调有大有小,中间变换没有棱角,这个是很难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