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刘小雪:“印度制造”,火得起来吗
http://www.CRNTT.com   2020-08-16 00:09:40


 

  总之,与大众认知相反,在当下这个资本和商品流动越来越自由和便捷的时代,印度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并不突出,而存在的劣势却日益凸显。随着中国大陆逐步推进产业升级,有很多亚非拉经济体都积极参与竞争填补空出的制造业空间,在这方面印度也并没有明显优势。近期印度观察家论坛发布的一篇论文显示,在2018年4月到2019年8月共有56家公司将它们的生产线转移出中国大陆,其中转移到越南的有26家,转移到中国台湾的11家,到泰国的6家,而到印度的只有3家。

  “印度制造”的路径选择:融入国际或保护主义

  印度独立后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在他最强调经济自立,并借保护主义来推进“进口替代”战略的半个世纪里,恰是经济发展速度最为缓慢、产业发展不尽人意的时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并放宽对贸易和投资的限制之后,印的经济增长才摆脱了年增长3%的“印度式增速”。当下,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全球生产和全球采购更加普遍。而莫迪近期提出的“自力更生”战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逆全球化在印度走强的态势。

  从印度已有的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其几个成功案例都是通过积极融入国际分工实现的。如印度较为成功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这个产业的国际分工表现为,软件开发领域的架构和设计一般保留在发达国家,编程和测试环节则可以转移到印度这样拥有大量廉价工程技术人员的国家;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商业外包服务领域,印度人凭借着较熟练的英语技能为远在美国的顾客提供咨询服务。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印度制药业同样是嵌入国际分工最深的行业之一。印度的仿制药产业比较发达,这一产业离不开原料药的供应,而印每年有70%~80%的原料药从中国进口。此外,与中国形成上下游关系的还有印度的手机制造行业,目前印度市场上销售的手机90%都在本土组装生产,但其中绝大部分零部件仍来自中国。可以说,来自中国质优价廉的零部件供给对印度数字经济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上述事实也说明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是印度要实现产业发展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中印两国唯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双赢。近年来,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印度的经济发展前景,因而对印投资增长很快。不料,6月29日印度却不经任何法律程序、在一夜之间宣布禁止59个中国企业开发的APP,此举不仅严重伤害了中国投资者的利益,也必将动摇国际投资者对于印度市场的信心。事实将证明,从消费到生产,印度与中国“脱钩”的代价都将非常高昂,恐怕是疫情冲击下经济已陷入萧条的印度经济难以承受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