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5月22日电(作者 刘宗义)从4月中旬以来,印度的新冠疫情迅猛发展。前段时间,第二波新冠疫情对印度造成的严重冲击还主要局限于一些大城市,但现在疫情已确定无疑地向广大乡村地区蔓延。我们观察印度疫情,光看印度政府自己报道的确诊数字和死亡数字已经毫无意义。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斯瓦米纳坦(Soumya Swaminathan)在4月26日强调,印度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是官方数字的20至30倍。就其国内影响来说,印度出现的医疗、殡葬资源挤兑以及大量人员死亡引发的恐慌,正在引来一场严峻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并将对全球和地区局势产生严重外溢效应。中国和巴基斯坦作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是地区利益攸关方,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印度疫情发展对其国内及地区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并开展协调行动。
首先,印度疫情的蔓延将恶化周边国家防疫形势,中巴应进一步加强抗疫合作。印度疫情如此严重,大批富人包机或乘专机逃往中东或欧洲国家,甚至连印度血清研究所的CEO都逃到了英国。无法逃出印度的民众也都希望躲到安全一点儿的地方。印度疫情向周边国家外溢的态势已经显现,南亚地区其他国家日增患者大幅上升。尤其是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三国,与印度直接接壤,必然会受到印度疫情的冲击。对此问题,巴基斯坦一定要认真防范。中、巴与阿富汗、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已经建立了防疫机制,开展抗疫合作。今后这种多变抗疫机制应向上合组织和其他区域组织扩展。中巴可以合作扩大疫苗产量,在满足巴基斯坦需要的同时向本地区或地区外其他国家提供。同时,印度疫情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如何应对印度封锁之后留下的经济空缺,解决疫情带来的地区经济震荡和地区产业链稳定需要中巴加强合作。
其次,巴基斯坦应利用印度疫情的机会促进本国优势产业发展,中国将积极协助。第二波新冠疫情使得印度建立一条取代中国的价值链产业链,实现经济腾飞和大国崛起的幻想暂时无法实现,同时也使得美日澳印四国军事对话机制线上上首脑峰会中刚刚达成的帮助印度生产疫苗以抗衡所谓中国疫苗外交的战略破产,这将沉重打击美国的“印太”战略。从特朗普时代开始,美国精英阶层一心想重组国际产业链,以印度取代中国。印度也积极配合,主动推动经济“去中国化”,与中国经济脱钩。这是2020年印度在加勒万冲突后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根本原因。印度疫情的失控充分证明这个国家从基础设施到社会治理都根本不具备成为一个稳定可靠的制造业大国的条件。但国际产业链重组是一个必然趋势,新冠疫情后经济全球化将向更紧密的区域化、板块化方向发展,这为中巴产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在过去一年,受疫情及印度经济“去中国化”等因素影响,在印度设厂的中国手机产业链不少已经开始“回撤”,有的选择向越南、菲律宾、印尼、缅甸等国家转移。这对巴基斯坦也是一个机会。另外,印度是纺织品生产与出口大国,现在印度沦陷,导致印度的纺织业基本崩盘,全球纺织业订单如潮水一样转移到了中国。纺织业是巴传统优势产业,现在中国纺织业由于劳动力价格因素正在向外转移,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巴基斯坦应抓住机会利用中国纺织业在品牌建设、企业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培育、产业配套等方面积累的一些优势升级国内纺织业,承接国际订单。
再次,中巴应合作应对印度国内政治局势的发展和可能的外溢效应。疫情对莫迪政府的执政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很可能会导致印度国内出现社会政治经济危机。但现在印度国内并没有能够和莫迪竞争的政治领导人,反对派也不能团结起来对抗印人党,如果莫迪政府不能改变目前的内外政策,印度国内政治发展的一个可能趋向是继续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走一条更加极端、更加专制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反华、反巴、反穆斯林几乎必然是其对外政策选择。印度疫情第二波暴发之后,印度不仅不感激中方积极提供制氧机等抗疫物资,反而对中国百般污蔑,在边界地区加强战备。中巴两国应密切关注印度国内政治动向及其地区外交政策,坚决反击印方挑起中印、印巴冲突转移国内民众注意力的企图。
最后,新冠疫情对印度的地缘政治野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中巴应协调合作维护地区局势的稳定,谋划地区的长远发展。2020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美国政府提出从阿富汗撤军的时候,印度战略界曾有人主张印度应派军队进入阿富汗以填补美军撤出的真空,从而对巴基斯坦形成两面夹击之势。第二波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印度可能无力进一步染指阿富汗局势,但仍可以利用其情报机构对地区局势进行破坏。如何维护阿富汗以及本地区局势的稳定,对于中巴两国都是一个重大战略挑战。巴基斯坦在阿富汗问题上有重要的传统影响,中方认同和赞赏巴巴基斯坦为实现阿富汗和平作出的努力。同时,中巴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打击东突等藏匿在本地区的恐怖组织,并与其他阿富汗邻国加强沟通,促使联合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着眼长远,努力推动阿富汗和平进程。
(作者刘宗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