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http://www.CRNTT.com   2020-12-18 08:45:59


  中评社北京12月18日电/“十三五”即将圆满收官,“十四五”就要起步开局。2020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中国铺展开承前启后的又一幅壮阔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对于科学把握大势、前瞻统筹谋划、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廓清迷惑、打消疑虑、保持定力、坚定自信奠定了坚固基石。

  重大判断之下,新课题亟待破题。以什么样的姿态迈向新征程、用什么样的方式抓住新机遇、凭什么样的精神攻克新挑战,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关乎认识论,明于方法论,落脚实践论。

  以变应变 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观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进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革故鼎新和激烈竞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都是“前所未有”。

  变局之中有逆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阴霾不散,威胁世界和平稳定,大国深度博弈、地区冲突频仍、财富分配失衡,世界范围内安全挑战更趋复杂严峻。

  变局之中添变量——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剧了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大裂变,“黑天鹅”“灰犀牛”现象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很有可能使我国传统的市场资源“两头在外”参与国际循环的方式变成“两头夹击”,冲击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安全,进而对经济发展自主权造成严重威胁。

  看国内,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当前,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也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挑战,更要重点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

  中国是疫情防控得力的优等生,经济复苏速度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面对远未结束的疫情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防范疫情输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等,务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叠加中美经贸摩擦和全球化逆流等因素,应对中长期风险挑战的任务更显艰巨。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把握外部环境之“变”与国内经济基本盘稳定之“不变”,擘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蓝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有内无外,也不是有外无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只要国内大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因为两者包含着相互渗透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包含着深度耦合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各有侧重、缺一不可。

  这是我们主动应对形势的现实之举。因为果断及时,才有了中国发展表现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上一抹亮色的难能可贵——率先也是唯一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恢复经济正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是我们主动推进的中长期经济格局再定位。不管外面刮风还是下雨,唯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深远谋划、主动调整,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事必有法 然后可成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方法比喻为“桥或船”。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根据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该怎样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呢?答案,就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之中。

  ——坚持稳中求进,为做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设定总的基调。

  2012年以来,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反覆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只有确保了“稳”这个前提,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加之以奋发有为地“进”,才能不断实现新进展新突破,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越是挑战严峻、困难重重,越要把握好“稳”与“进”的节奏与力度,聚焦主要问题,把遵循经济规律的“稳”和科学有序的“进”辩证统一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做到见事早、反应快、工作细、出手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