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10日电/从中国人口分布和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市场因长期受土地政策、户籍制度以及硬件设施的制约而未能充分启动。多用改革办法扩大农村消费,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保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张琦文章提出,首先,稳步放开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201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决议。2019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下一步应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和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村闲置的宅基地转换成工业、商业等经营性建设用地,并在符合城乡统一规划前提下进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应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土地的资产化、资本化水平。探索集中流转、抵押贷款、作价入股、开发性PPP等多种合作模式,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培育壮大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支撑。
其次,积极鼓励城镇退休人员返乡生活,释放二次人口红利。据统计,中国现有离退休人员1.18亿人,每年新增退休人数近1000万人,其中大部分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通过科学引导,可望释放巨大的二次人口红利。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以及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催生了返乡干事创业热潮,但由于产业生态圈不成熟,对技术型、专业型人才的吸引力仍然有限。鼓励和吸引城镇退休职工返乡生活,既能满足这一群体“看山望水思乡愁”的情感诉求,又能缓解农村专业人才匮缺的窘境。2018年,教育部启动银龄计划,招募1800名年龄在60岁至65岁之间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财政、教育、人社等部门可研究制定激励政策,让更多拥有专业技能的退休职工返乡生活,进而带动农村消费升级和市场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再次,着力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内统一市场。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弥补了长期以来对农村投入的不足。随着数字智能和信息网络发展,基础设施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拓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在新一轮基建过程中,必须将农村纳入综合统筹范围,按照“设施联通”的要求,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同步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发展集质量溯源、电子交易、智能物流等特征于一体的国内统一消费市场,消除城乡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轮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