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29日电/《优化营商环境条例》10月23日对外发布,将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在当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条例的颁布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跑,项目就在哪里建,人才就往哪里走。优化营商环境对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促进企业发展和市场发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认真探索,积极行动,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世界银行刚刚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总体排名比去年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这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连续第二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排名前十。
此前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存在各地为政、缺乏统一规范的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将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中的有效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规,从更大力度放权、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加强市场主体保护、突出政务公开透明、严格责任追究等五个方面对优化营商环境进行规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这既是法律制度上的进步,也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一,《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了从口号到法规的飞跃,增强了制度的刚性,有利于抑制执法部门执法越位、缺位现象,减少执法者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问题,督促执法部门和执法者恪尽职守,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其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加快放管服改革,确立对内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基本制度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诠释和捍卫,将成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重要抓手。其三,此前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只是地方经验,放管服改革如何深化,优化营商环境的效果如何评估,执法人员的违规行为如何追责,还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一把统一测量的尺子。《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相关问题将迎刃而解。
当然,善法要善施。优化营商环境涉及到转变观念、打破藩篱、利益分配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相关部门和执法者首先要从思想上“破冰”,在观念上“突围”。唯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才能把优化营商环境落到实处。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叶祝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