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教授查道炯(中评社图片) |
对于美国的中国经济政策选项,查道炯表示,与中国“脱钩”的主张在美国智库和政界、商界长期存在。“脱钩论”没在中国引起广泛注意之前,美中在经贸政策上早已一直存在距离。政策性脱钩的效果取决于众多因素。近年美方所强调的“reciprocity”与中文所谓“有来有往”并不具有认知层面的差距,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企业有垄断本能,而国家有自主本能。
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制裁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查道炯强调,“经济制裁”不同于“贸易制裁”和“出口管制”,经济制裁完全是政治行为,没有规则也没有底线。直接制裁启动后,就成为其政府部门的日常性工作的一部分,而“次级制裁”涉及的国别、产业、领域广泛,具有寒蝉效应。制裁的“有效性”始终有争议,但多半导致加码、延长。
关于如何应对更广泛的潜在脱钩,查道炯指出,第一,坚持技术标准的全球性互联互通。包括法定标准,行业标准,事实标准。第二,适切处理“技术落后”的忧虑。包括五类技术,即地位性技术、战略性技术、公共品技术、一般性技术和落后性技术。第三,优化产品加工集成、跨国物流组织能力。提高产品的跨国和多国兼容程度,并牵头增强国际产品通关政策的协调。
查道炯表示,中国过去七十年的经济发展,既有发展中国家的轨迹,又有发达国家的特色。将中国简单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没有道理的。而要实现更好地经营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需要做到:第一,管理与其他市场之间的经济距离,在产品标准、消费者文化偏好、道义经济偏好力量对冲产品运输距离的缩短等方面作出努力。第二,加强合规制度建设,包括中国的法规、中国人口的国际法规等等。第三,调动全球人力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来华定居、入籍提供制度化路径,不分国籍,不分民族,这是编制经贸网络的有用途径,也是对冲地缘经济、意识形态对中国脱钩的必要途径。第四,在国际制度层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精神,缩小与其他国家(无论其所处发展阶段)有关正常经济外交行为的认知距离。第五,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为经济外交的首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