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量、经济活力、基础设施,北上广深等中国一线城市可与世界一流城市比肩,而论城市治理,则还有不少差距。本轮力推“夜经济”将助“软件不足”短板弥补。
以北京为例,长久以来,24小时便利店缺口,一直是北京被外地人“吐槽”的“槽点”。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表示,到2022年,北京将有一半以上便利店实现24小时营业。同时推出部分区域商业场所延时营业等措施。
夜间营业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管理水平将是一项考验。一些城市地区存在夜间“打车难,打车贵”的情况,“夜经济”将推动夜间公共交通的完善。北京海淀区针对“夜经济”配套交通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将适当调整公交线路,研究开通一批夜间交通微循环线路,满足重点商圈和居民区的夜间出行需求。同时,工商管理、城市治安等保障也将实现24小时配套完善。
第三,“夜经济”引领新一轮消费升级。
“夜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以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主。
旧金山是较早推行“夜经济”的城市。一份调查报告对2010至2015年间该市“夜经济”进行了梳理,着重点出画廊、夜店、音乐及舞蹈表演场馆、餐厅及酒吧等地点带来的经济效益。一项有关纽约“夜经济”的统计中,73%的工作岗位,68%的发放薪水和63%的经济收入来自于餐饮。艺术文化虽然只占了工作岗位中的9%,却贡献了16%的经济收入。
从中国不少城市的经验看,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发展“夜经济”,不但能够提高产业附加值,而且有助于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近年,西安主推“夜游西安”,意图将“大唐文化”打造成古都旅游名片;武汉推出“长江灯光秀”带火两江游览,今年“五一”期间,该项目共接待游客超过2.2万人,同比增长121.5%,总收入超过20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9%;延安旅游业在大型城市灯光秀《延安颂》的带动下实现井喷式发展,2017年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增长2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1%。此外,福州三坊七巷,南京夫子庙等,都是将城市文化品牌和商业巧妙结合,独具特色的“夜经济”形态已具规模。
另外,“夜经济”也将为新经济找到新的切入口,此前已起步的无人店、网约出行等将有更大发展空间,同时形成更多新的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