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中评论坛:香港青年与大湾区机遇
http://www.CRNTT.com   2019-10-06 00:09:27


何文
 
  何文:香港年轻人面对大湾区发展机遇  需要建立“三感”

  首先是紧迫感,也就是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当中的“抓住”两字令我感触颇深,这两个字实际上非常言真意切的,如同父母对子女的肺腑之言。“抓住”此二字,与以往提到的论述都有所不同,更加反映出香港在重大机遇前所面临的紧迫感,重申香港要及时追赶世界与国家发展的潮流。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港时,曾用粤语生动地形容香港当前面临的形势——“苏州过后无艇搭”,强调香港要树立一种紧迫感。通过回顾香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世代面临不同发展机遇。如果在当时不能融入,不能及时抓住机会,就会被同时代的发展模式所淘汰。所以,我认为,香港年轻人需要树立紧迫感,需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配合“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停下来等人。香港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主动融入、抓住机遇,就能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但如果选择排斥、抗拒,就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其二是主场感。犹记得第一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香港时,我在这个地方起初所感受到的举目无亲和孤苦伶仃的感觉。我大学时就离家千里求学,后又辗转在数个城市生活工作过,非常明白孤身一人离家到外地闯荡,事实上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你缺乏对那个地方的主场感,会发觉自己非常格格不入。如今,香港已回归逾二十载,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不仅在语言沟通上存在较小的障碍,在生活习惯上亦越趋接近,香港年轻人完全可以也应该有大湾区是自己的主场的观点,投身其中。这种主场感的建立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身份认同意识,要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二是建立个体层面的个人人生规划,这点我想从两年前做过的“关于香港青年身份认同构建”的课题谈起。当时我通过与大量受访者进行访谈,发现年龄约为50岁的人群,对当下处于20岁左右年龄层的青年的评价,大多是认为他们不如自己那代人那么有闯劲、干劲和冲劲。老一辈在港英政府的统治下,没有形成对殖民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港英政府甚少对港人的自身发展与个人福利有所承诺,仅强调为社会各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故当时的香港青年仍须努力上游才能谋求自身的成功与幸福,所以如今老一辈在年轻时就形成了“不等、不靠、不要”的拼搏精神。反观当下的年轻人,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现象,缺乏掌握个人前途未来的闯劲、冲劲和干劲。

  其三是危机感。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始,香港就被冠以“女皇皇冠上的明珠”、“东方之珠”等多个美誉,其在经济总量与结构、市场自由度、法治水平、科技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不过近年来,由于政治议题的争拗,外部势力的介入,以及部分别有用心人士的挑拨离间,香港在融入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步伐相对迟缓,领先优势已逐渐呈现出被内地追赶的迹象。此外,我个人认为,香港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最近逃犯条例修订所引发的西方国家介入,尤其是美国威胁要因此重新审视《美港政策法》,如果真的付诸实行,估计会对香港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当前中美贸易战已超越经贸层面的对抗,上升到两种国家发展模式的文明层面冲突,目前看来似乎难以调和,中美关系预期将长期处于不明朗状态,香港亦将继续在两个大国的角力下受到波动影响,其面临的外部环境形势也因此会更趋严峻。所以,当前国家所提出的“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在“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外部环境下,必须紧抓的机遇和出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