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抗衡或平衡?一个旧瓶装新酒的德国印太准则
http://www.CRNTT.com   2020-12-07 18:18:29


  中评社╱题:“抗衡或平衡?一个旧瓶装新酒的德国印太准则” 作者:蔡裕明(台湾),实践大学高雄校区博雅学部副教授

  德国的印太战略将使得德国“为塑造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做出积极贡献”。正如新闻声明中援引德国外交部长马斯(Heiko Maas)所言,“印太地区是决定未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形态的地方。我们希望帮助塑造此种秩序,使之建立在规则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强者的法律之上”。换句话来说。德国希冀在美国与中国的竞逐上,能够扮演平衡者(balancer)的角色,建立一个平等的多极体系。

  前言

  全球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太平洋与印度洋周边。近几年来,中国、印度与东协国家在经济上快速发展,印太地区也已拥有全球GDP的40%,并且随着经济带动政治实力,印太地区的国际政治地位也相形提高。随着美国与中国从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到数据安全之竞逐,印太地区可说是已成为21世纪国际秩序的关键。

  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于9月2日发布《印度-太平洋政策准则》(Indo-Pacific Guidelines, 以下简称印太准则),成为继法国之后正式对印度太平洋地区采取战略的第二个欧洲国家。柏林的《印太准则》更为强调海上安全合作、人权普世价值、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以及德国在印太地区经济伙伴的多元化,避免德国单方面依赖特定国家。德国也将德国区域信息中心(Regional German Information Centre)设在新加坡,将有助于在印大地区基于事实的信息传播。

  德国自身评估,由于欧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区之经济,已藉由全球供应链紧密相连,使得现今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德国。倘若印太地区的冲突将对从德国到欧亚大陆之安全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势将影响德国对外政策与经贸发展。

  一、德国印太战略中的“利基策略”

  对于安全的现实主义理解反应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地缘政治立场,并持续作为当代美国安全议题的基本指南。正如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政治现实主义的旗帜下,对于人性有更为深层的理解,并将其外推到国家作为国际行为者以及结构性的权力制约。这种以“国家为中心”(state-centric)的国际事务观认为,全球体系的无政府结构背后有一个霍布斯(Thomas Hobbes)式的“自然状态”。对于霍布斯而言,这种状态的特点是缺乏约束。倘若没有更高的主权者主导的体系,那么人类社会仍将限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由于缺乏调解交战各方的决定性能力,确保国家生存的唯一途径乃是权力的最大化,并强调“零和”与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作为代价。于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美国对于日本广岛与长崎丢掷核弹,可被视为冷战的“起手势”,也就是对当时还是美国盟友前苏联发出警示,美国已是全球新兴强国,更为重要的是,华府有意愿且有能力按照自身的构想规划国际秩序。而当中国逐渐崛起之后,北京也展现具有能力与意愿塑造对于自身有利的国际格局。

  在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当中,“极”是特定的因果概念:有多少大国能够平衡能力最强的其他国家(两极),就被认为是决定体系稳定的因素。于是,德国的印太战略更可被视试图成为国际体系“一极”的利基战略(niche strategy)。利基策略原是在商业和行销社群中广泛讨论的行销策略,指的是避免在市场上与强大竞争者发生正面冲突而受到大型企业的狙击,于是选择被大企业所忽略、力量较为薄弱并有利益作为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

  为使得利基战略能够获致成功,国家会与利基市场的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就如同利基市场的参与者与客户一样:满足这些国家之需求,并不同于其他国家之做法。在这情况下,国家需要提供更好的公共财来克服全球化所带来的普遍标准与服务效率问题。倘若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公共财,便能够赢得这些国家的支持。

  德国与欧盟国家已认识到印太地区的重要性,并且认知到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势将影响德国乃至于欧盟国家。柏林在中美紧张局势和中印僵局的背景下提出其印太战略,表示在该地区的安全问题上发表意见,无论美国的印太战略亦或者美日印澳“亚洲小北约”的“四方对话”主张,透露出印太地区的重要性。且德国在中国外长王毅访问德国后的第二天提出《印太准则》,也间接透露出柏林将重新评估对中国政策,使得原本德国与中国的关系一直以经济与贸易作为核心,但现在则将涵盖地缘政治的利益。

  于是说,德国《印太准则》的“利基策略”重点,强调贸易、投资与发展援助的多边外交,并对印太地区提供经验与专业知识,强化武器出口管制与军备控制,参与集体安全措施并协助联合国执行决议。

  二、德国印太准则的内容与要旨

  德国印太战略之重点与覆盖范围不同于美国的印太战略,而与美国的印太战略相较,德国的《印太准则》显得较为温和与多元。川普政府将地缘政治与权力竞逐置于优先的地位,持续强化以美国为中心的轴幅(hub-and-spoke)联盟与防卫体系,发展新的联合作战概念,突破“反介入破/区域拒止”。但德国则发挥更为审慎的作用,以免损害长期以来所期望的投资谈判。德国的《印太准则》指出,中国是一个新兴大国以及地区大国,已让国际秩序之规范受到质疑,但仍愿进一步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德国的《印太准则》主轴并非在于“反中”,更在于对中国有着更为持平的立场,并不同于美国的做法。

  首先,德国《印太准则》建议与印太地区建立更为广泛的安全合作与经济伙伴关系的多样化,以避免单方面的依赖。其次,德国印太战略将寻求与新加坡、澳洲、日本和南韩进行更多的国防和网络安全合作,以及与“伙伴国家”(partner countries)合作进行数位化转型,例如5G等,并扩大区域的基础设施倡议。

  再者,柏林还建议与环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与经济合作倡议(Bay of Bengal Initiative for Multi-Sector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BIMSTEC),在商业和海上安全以及灾害风险管理领域展开对话,并且要与印太地区的合作伙伴努力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为此,德国将印度与日本合作推动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在南海问题上,柏林方面明确表明对于维护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保障之海空航行自由此一基本原则的承诺。在没有明确将南海紧张局势归咎于特定国家情况下,并试图增加欧洲在这个地区的军事与非军事存在并加深区域关系,这将有助于建立更为自由且更为开放的印度与太平洋地区。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