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运营者的角色,许多园区只是把自己当成单纯的房东或二房东,他们与入驻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租赁关系,吸引到大企业就能有稳定的租金来源。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候鸟企业”,哪里的园区政策好,就迁去哪里,一旦政策优惠期结束,再换下一个地方。这不利于创意产业的长效发展。
理想的园区运营者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服务者,从前期招商,到孵化,打通不同链条。整个创意产业也是一样,我们缺少好的平台型综合服务商,后者是打造创新生态圈的关键。
澎湃新闻:近些年,各个城市都在举办自己的设计类活动,比如聚焦单个产业的时装周,也有以空间为载体的城市设计周。但活动过后,一大质疑在于,这些创意能有多少真正落地。
沈蕾:谁在参与设计节、设计周?很多人会想到设计类院校,或是一些专业的设计师、艺术家,觉得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我们有很多全国性的赛事,比如数字建模、挑战杯,各地也有自己的“市长杯”,它们是“三创”(创新、创业、创优)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是创新策源地。但很多过于学理,创新的转化率有限。
这确实是很多设计类活动的短板——能看到好的创意,也能看到好的设计,但这并不意味着好的产品,甚至好的生意。
经济学家厉无畏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之父”,他曾提出,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依靠创意撬动资源,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一个运转良好的创意产业中,好的设计师只是其中一环,还需要有专门的力量负责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好的商品、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是人们关心的“落地”。需要有人挖掘需求,需要有人理解用户,需要有人研究量产、物流等各个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