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需始终聚焦于国家重大规划。回顾四十余年两岸经济合作,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两岸经济合作和发展需始终聚焦于国家重大规划。当前,中国大陆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全力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这是深化两岸经济融合的新时期,也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发力期。打造适应新形势的两岸合作新模式,使台商台企在这一轮大陆市场结构调整中不错过新的机遇,也使两岸企业有更多机会携手跨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各种障碍,找到新的、更大的合作空间。如,新时期“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需聚焦两岸科技创新合作。“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幷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人才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明确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具体路径,可以肯定,科技创新将持续成为未来五年乃至长远的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词。面对新的机遇,两岸有必要携手,藉助“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加强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建立新的架构流程、瞄准新的课题、开拓新客户、进入新市场,推动两岸科技创新合作有突破性成果。
(三)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需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两岸经济合作已40年,有了较深的相互瞭解和较好的合作基础,市场会最大限度地排除来自岛内政治势力的挑战,同时,在中国大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台商台企将有机会在基于市场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更为平等的经济主体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台商台企在未来若干年,在以下三方面将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在区域层面,参与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台商投资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对台合作平台;在产业层面,在强化制造业合作的同时两岸金融、两岸资本市场将有机会开展多层次合作;在企业合作层面,两岸企业将有机会进一步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企业间相互持股、合作创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催生一批新的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中华企业。
总之,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本质首先是“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过往40年两岸各界共同打下两岸经济合作的基础的动能强、潜力大、韧性足,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是新时期“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最为重要的基础。
三、新时代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几点思考
从新时期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宏观层面看:一方面,中国大陆经过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已较为坚强。如,在对外开放方面,大陆平均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下降到目前的9%左右,其中农产品平均关税从18.8%降低到15%左右;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08亿美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44670亿美元,年均增长11.6%,累计形成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5.16万亿美元;2002—2020年,大陆累计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了1.4万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分布和企业结构更加多样化;在对内改革方面,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使中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更加透明和规范;整体经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备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整体实力,通过人大、国务院各部门修订325件,废止830件,范围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各个方面;地方政府清理出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幷分别进行了修改和废止处理。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01万亿元人民币。按照101.6万亿人民币计算,2020年,大陆的GDP总量,应该在14.7到14.8万亿美元之间,而2019年,美国的GDP总量为21.4万亿美元左右,换言之,中国的GDP总量与美国进一步接近达到了美国的74%左右。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累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研究显示,海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程度偏低。我们以欧盟为参照系,将两个经济区进行贸易、投资、金融、人口流动、宏观经济联动性、经济发展差异性、制度这七大指标综合测度对比发现,从动态或流量的视角看,近年来两岸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两岸七大方面的融合指标均有上升,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大陆经济快速进展创造出的商机、两岸经济联系制度的建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力所致;同时,从静态或存量的视角看,相比欧盟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尤其在两岸贸易、投资、金融、人口流动一体化方面,水平较低不尽人意,最主要原因是单向障碍过大,即大陆方面进入台湾的货品、资金、人员不能走台湾向海外开放之门,祇能通过专门为大陆辟出的小门进入,明显拉低了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水平。
如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如何寻找和培育增长新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如何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释放两岸融合发展的潜力和动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考虑到当前两岸关系,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工作不能停、不能等,不能无所作为,同时考虑到现实情况,建议当前新时期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可否先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聚焦新科技,由两岸专家学者或民间组织建立共同的技术标准。着重前瞻与优势,才有可能引领潮流。新一代科技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部分领域尚未形成全球性的技术标准。为加快相关产业的转型进程,两岸需在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方面先行一步,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当前大陆地区在5G、物联网等技术的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华为占到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总数的30%以上,竞争力十分突出;物联网技术方面,大陆地区自主研发的TRAIS—P技术与TRAIS—X技术均已成为国际技术标准规范,台湾则在相关硬件制造领域有明显的优势。未来两岸可否考虑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合作,在集成电路、5G通讯设备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携手走在世界前列。幷在这一两岸较高的合作平台上,建立共同的技术标准,强化两岸业界的互信,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新动能提供遵循和样板。
(二)建立新平台,由两岸相应民间组织或企业共同参与谋划。一段时间以来,两岸相当一部分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呈现低地位、高参与度的状况,使两岸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仅能获取较低的产品附加值,其影响力、发言权和安全发展都受到全球价值链主导者及不合理经济秩序的约束与控制,这对两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有低端锁定和易于被替代的隐忧。为突破上述两岸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普遍遭遇的所谓“路径依赖”、“低端锁定”和受到相关产业价值链主导者对产品利润的“双向挤压”困境,两岸有必要藉助“两岸共同市场”这个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在全方位参与现有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制度环境、打造一个由两岸相应民间组织或企业共同参与谋划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在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进行更为安全和更有效率的合作的新平台。
(三)寻找新路径,由两岸智库部门及各领域专家参与建立共同的智力平台。包括:第一,推进台湾经济智库部门、学界和不同层级单位共建多层级有影响力的资讯、经济、科技和管理方面的平台,加深双方的互信和瞭解;第二,幷在此基础上,考虑在大陆制定重大规划时,尽可能吸收台湾相关“智者”以相应方式实质性参与;第三,还要积极推动人才交流,鼓励两岸相同或相近产业内企业间信息技术共享,科技、管理人才的交流交往,齐头幷进;第四,两岸可否在这一平台上讨论诸如“两岸共同市场发展纲领”、“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划”、“两岸次区域合作纲要”、“两岸产业合作规划”之类的有前瞻性、有影响力,没有实际约束力但在条件成熟时具有备胎作用的基础性文件,使两岸经济合作的正能量不断溢出。
注释:
①2019年1月2日,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②台湾《远见》月刊2005年6月号
③2019年1月13日《工商时报》(台)社论
④新华社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⑤《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月号,总第28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