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10日电/疫情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经济形成巨大冲击,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冲击?我们认为,根本措施在于,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聚焦包括“紧货币、少干预、顺周期、降成本、宽管制、松财政”在内的十八字方略。
证券时报发表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韩和元文章分析,“紧货币”就是按照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主张,实行“单一规则”,将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固定在与潜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大体一致的水平上,反对政府的“相机调控决策”。一则,在于控通胀。受疫情影响,不仅消费受到影响,就是生产和投资也受到了严重波及,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工人无法复工、工厂无法复产,在这种形势下,不是产品过剩而是产品供给不足。反观消费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居民的消费意愿并没有走低,这从近期各地的解封令一下,人们蜂拥而出,市场和餐厅挤满了消费的人群,可得到部分印证。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很可能导致滞胀。
此外,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还可能导致脱实向虚。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随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变化的需求,它与利率成负相关关系,利率上升,需求减少;反之,则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增加。他进一步指出,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更为重要的是,诚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所指的,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了亿万的财富。这是流量收入远不能相比的巨大财富,这就不免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混乱。汗流浃背、辛勤劳动的所得,远远不如金钱游戏带来的利益,这自然对劳动积极性产生极坏的影响。事实上,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如果金融收益大大超出主业收益,谁还会认真地去对待研发等正常的经营活动呢?如此一来,就自然地出现了Epstein所忧心的那一幕:在微观经济层面上,企业过度金融化,即非金融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而减少生产性投资的现象。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中,之所以会出现脱实向虚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利率过低,放纵了货币需求中的投机性需求。从某种程度而言,“紧货币”事实上就是在积极稳妥去杠杆,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少干预、顺周期”就是指,需要政府降低逆经济周期干预的频次,通过顺周期的“衰退”,来激活创造性毁灭机制,实现大创新,并以此来提升技术的进步。这种“衰退”,其本质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其本质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项工作任务中的“去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