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做研究。(新华社) |
中评社香港5月7日电/11月的北京寒气逼人,而阿什拉夫•伊斯拉姆的祖国孟加拉国温暖如春,但他毫不介意天气,滔滔不绝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科学机遇,“这里的设施是我从未见过的。”他正在华攻读博士,研究从污水中去除有机物的方法,在孟加拉国这是个严重问题。来自缅甸的博士生泰昂漂正在北京研究用细菌从低级矿石中提取铜的方法。这将有助延长缅甸铜矿的寿命,在他的国家创造更多工作机会。
英国《自然》杂志最新一期文章载文《中国如何重绘世界科学版图》,文章说,目前,北京有来自几十个国家的1300名研究生,进行的研究都是为解决各自国内科学问题。中科院与意大利科研机构合作每年资助200个研究岗位。但这幷非普通奖学金项目,而属于世界最大贷款和投资计划“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把科学视为构筑与其他国家桥梁的关键,强调科学、技术和创新是新丝路的核心动力。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正向全球各地扩展,提供科技援助,签署合作协议,规模是冷战时期美苏竞相资助盟国科研人员以来不曾有过的。
在斯里兰卡,中方共同出资建立一个研究中心,重点是安全饮用水和支持调查该国农村的肾病危机。在巴基斯坦,中方共同出资建立多个研究中心,课题涉及农业科技、人工智能等。在欧盟腹地,中国与比利时合作的科技园,为打算扩大医疗设备、太阳能等技术贸易的企业提供家园。在南美,中国与智利、阿根廷合作建设天文中心,幷获得使用世界最佳天文台的机会。总的看,“一带一路”的科技方面,涉及数万科研人员和学生及数百所大学。发展中世界几乎每个地区都留下中国人的科技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