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国民储蓄率十连降!钱都去哪了?
http://www.CRNTT.com   2019-04-09 08:36:10


  中评社北京4月9日电/“爱存钱”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文化因素。

  然而,这种优良传统正在悄然消解——数据显示,最近十年,国民储蓄率年年下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钱都去哪了?我们未来的养老怎么办?房价还会涨下去吗?

  1

  国民储蓄率下滑趋势凸显

  首先来看储蓄率的下滑趋势。2018年我国国民储蓄率为44.91%,与2008年的历史高点(51.84%)相比,出现明显下滑。

  这种下滑趋势还将持续下去。IMF预测,2023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将降至41.61%,较历史峰值下滑10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从侧面验证了居民储蓄率持续回落的趋势。

  2012年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虽然存在波动,但整体不改持续下行趋势,特别是在2015年之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持续低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整体增速。

  2  

  储蓄率快速下滑的四大原因

  探究国民储蓄率持续下滑的驱动因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口老龄化是储蓄率下滑的长期推动力。一般而言,老年人在国民经济中属于“消费型”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会提升居民的消费率,降低储蓄率。事实上,正是在2009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重达到峰值逐步下降之后,国民储蓄率出现了几近同步的下行趋势。


  不仅仅是中国,同样因为高储蓄率闻名于世的日本,其国民储蓄率在1991年到达高点34.2%之后,开始震荡下行,并于2016年达到历史最低点(27.3%)。在此期间,日本家庭净储蓄率甚至在2014年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负值,这说明日本家庭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而这一时期,正是日本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阶段。

  第二,超前消费和借债消费的文化日渐盛行。消费和财富观念的转变,使得超前消费被普通家庭广为接受,借钱渠道增多,又使得超前消费变得唾手可得。然而,超前消费是在透支未来的钱,必然会使当期负债增加,杠杆率上升。央行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银行信用卡待偿余额为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2%,而2008年末仅为1582亿元,十年内增长了42.3倍。

  从金融机构住户部门的短期贷款数据看,如果说住户部门短期经营贷款还会跟随经济周期变化而变化,那么住户部门的消费贷款则是一直单边向上,十年内贷款余额由4153亿元增长到88080亿元,是十年前的20多倍


  这些债务还只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出去的钱,大量不在官方统计范围内的网贷平台、民间借贷、现金贷公司的借贷,导致许多年轻人已经告别了“月光族”,变成了“月欠族”。

  从居民部门整体负债水平变化趋势看,2009年居民杠杆率加速上升时期,也正是国民储蓄率迈过拐点、进入下行周期的阶段。

  第三,居民主动理财意识增强,不再青睐无风险银行存款。还记得几年前,阿里支付宝推出余额宝、苏宁易付宝推出零钱宝,宣告了全民理财的兴起。自此之后,普通家庭主动理财的意识不断增强。与之相伴随的是,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非存款类理财产品。

  截至2018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22.17万亿元;证券公司、公募和私募基金等非银机构的资管业务总规模保持在50.36万亿元的高位;2019年以来股市持续走牛,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存款搬家入市的现象重现。

  第四,加杠杆投资房地产,成为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关键因素。过去十年内,全国房价持续上涨,使得购房成为普通老百姓抵抗工资收入实际购买力下滑的不二选择。许多家庭通过高负债购房“拥抱泡沫”,同时实现了居住和财富保卫战的双重需求,也成为房地产泡沫化发展的大赢家。

  从数据上看,截至2018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了25.75万亿元,占到了居民总贷款的54%左右,同比增长了17.8%。很显然,这一增速不仅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远在存款增速之上。个人住房贷款大幅增加,使得普通家庭的收入用于还房贷的比例提升,这必然会导致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居民储蓄率的下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