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力与韧性、变通的平衡,是对2019年中国经济的考验。 |
中评社北京2月10日电/2018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也达到约1万美元。人均GDP是国际上通用衡量国家实力的指标,中国已经透实至名归地跨入中等收入国家。
腾讯财经发表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洪斌文章称,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战后七十年,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已摆脱低收入,步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却鲜有国家能够成功摆脱中等收入,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笼罩在奇迹光环下的亚洲,也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功晋身,无论是人口占比,还是面积占比,在亚洲都是少数、孤例。更多的国家则长期陷于中等收入的“陷阱”之中,进退两难。
中等收入陷阱,似已成为惯例,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晋身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中国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成为这少数的孤例?刚刚摆脱速度心结的中国经济,不得不面临这一新的挑战。
文章分析,从历史上的教训看,有两种可能,会使一个经济体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种可能,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的空间和效应递减,又不能以技术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因此陷于低速甚至停滞。第二种可能,则是风险管控不当,打断经济正常增长的进程。
就中国而言,对第一种可能性是警惕的,但并不特别担心。2011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转折点,不仅速度见顶,劳动年龄人口也同步见顶。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长期因素之一,劳动年龄人口见顶,意味着人口红利转折点的到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过去依赖人口红利为主,转向技术红利为主。对此,决策层及时提出“有质量的增长”和“创新驱动”,既有远见,也有底气。假以时日,中国的技术进步、创新力、全要素生产率是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稳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形之下,第二种可能性对中国的威胁更为现实、更加紧迫。产能过剩、楼市库存、杠杆率高仍是中国亟需解决的风险源。
美国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对决策层的刺激尤深。由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引爆次贷,通过复杂交织的金融体系无限放大,最终导致流动性枯竭并连累实体经济。没有次贷,不会引爆危机;没有金融体系的无限放大,危机的后果不会这样严重。
所以,中国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化解楼市泡沫,去危机之根源;另一方面,对金融体系实行穿透式监管,清清楚楚地看见资金流、弄清交易的实质,简化金融体系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两件事做好了,可以防范楼市风险;即使没防住,楼市风险也不至于通过不透明的金融体系无限传染、无限放大。
在2017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防风险被列为未来3年(2018-2020)三大攻坚战之首,足见美国的教训对中国决策层影响之深,也足见中国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第二种可能性之高度警惕。
但是,中国的金融风险又与美国当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美国次贷危机,是楼市出了问题,通过金融体系放大,最终拖垮金融本身,但美国公司和实体经济是相对健康的。中国的情况是,实体经济、楼市、金融都有问题。
因此,中国经济防风险的方式,相应地聚焦在三个领域,即所谓“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三去”。去产能,淘汰过剩的产能,让剩下来的企业产品能够卖上价,让企业有利润,化解坏帐风险。去库存,通过棚改货币化和一段时间的楼市刺激政策,减少一线、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商品房存量。去杠杆,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2017年起,金融自身的去杠杆也成为重点。
单从“去风险”的角度,“三去”是见效的。且不论是行政命令还是环保划线,钢铁、煤炭、水泥等重化工业的过剩产能毕竟得到了有效化解,剩下来的企业,长期受抑的产品价格大幅回升,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去库存,一线城市房价大涨、库存迅速回落,并陆续带动二线、三线、四五线城市的去库存进程。去杠杆,通过债务置换,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在显性化的同时,利息负担有了相当的减轻;金融机构的去杠杆,也在一拳重似一拳的强监管下,有了明显的成效。
文章表示,了却了速度心结的中国,心态与步伐开始平和;面对看似不可逾越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因为筹划好了对策而成竹在胸。改革虽进入深水区,但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一手创新驱动,一手化解风险,行稳、致远,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实现可期。
如前所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快不得又慢得起,因此,心态和步伐都可以平和、平稳一些,所谓“行稳致远”,这是定力的基础。保持定力的办法,一是创新驱动,重点放在生产率上;二是防风险,不能让危机打断中国经济正常的增长进程,更不能倒退。
当定力遭遇逆风(Headwinds),则需展示一定的韧性和变通。但变通不是变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增长、化解风险不引发危机,这是始终不渝的大方向,是定力的体现。变通的,是方式、方法、政策的阶段侧重点。
定力与韧性、变通的平衡,是对2019年中国经济的考验。去杠杆的办法,将更多地通过政府加杠杆(赤字财政、减税、地方专项债),帮助企业、居民去杠杆,但总体宏观杠杆水平要稳定。货币政策,以定向宽松的方式,精准支持制造业、小微、三农,而不是大水漫灌。
至于增速,还是要穿透式地看。只要员工有就业、企业有利润,就是合适的增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