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2日电/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的中国土猪也要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了。4个地方猪种已灭绝,31个品种濒危。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明所言“这是一场生态灾难”。
红网发表时评人蒋维超文章表示,让我们不能理解的是:纯种的中国土猪,肌内脂肪含量可以达到3.5%,而市场流行的白猪只有1%。肌内脂肪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猪肉好不好吃,这对舌尖好恶非常敏感的国人来说一定非常郁闷。肉好吃的猪要被淘汰,何故?另一数据似乎说明了问题:土猪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统的白猪瘦肉率可以达到60%。
口味好的猪几乎如大熊猫一样绝迹了,卖相好但品质差的猪却闪亮登场。我们不免要问,这是为什么?显然,这不是简单的生态问题。
文章称,其实,“中国土猪”现象不是个例,我们且不举转基因食品这样尚无定论的“高大上”案例,生活中的食品物种演变既随处可见,又越演越烈。最寻常的感觉就是“没了小时候的味道”,排除心理因素,确实很多物种离我们而去。大米没了香味,芹菜、胡萝卜少了特有的刺激味道,但同时它们会多出很多表面优点:蔬菜颜色更好看了,个头更大了,产量更高了,简言之,这些物种是合了市场的口味,却倒了消费者的胃口。
我们还可以发现市场胁迫胃口的一种现象:一旦口味口碑好的食品出现,短时间就会被口味不好的品种替代:砂糖橘刚刚被消费者喜欢,立刻充斥市场,几年工夫,早已味不是当年;新疆大枣曾成为枣中显贵,不久便全国皆是,如今已是品质差,价格低,无人问津;大樱桃曾被人赞不绝口,此时也是形在味变。原因何在?追随市场的脚步太快,献媚味蕾的伪善太假。
文章最后说,商人本逐利,追随市场无可厚非,市场可以决定优胜劣汰,这也是经济规律。但是这种只见到眼前利润,而忽视长久市场的行为最后就是失去市场,更严重的是将太多的好商品挤出了市场,让消费者无缘传统品种。再深入讲,我们的市场经济不能各算各账,既需要更多的“总审计师”“总监督员”“总会计师”,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买卖”中最终盈利,不然虽然暂时获利,局部繁荣,最后算总账一定是赔本生意,何况会破坏市场健康,还要让这种千年土猪绝种的悲剧不断上演,一损再损,后患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