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12日电/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将用多长时间恢复元气,消费与生产能否迎来“爆炸式增长”,这是国内外不少舆论关心的问题。彭博社此前发表文章表达对中国消费者撤离欧美市场的担忧,称“报复性消费不是中国菜单上的一道菜”;路透社近期的文章则认为,中国的补偿类消费,比如广发消费券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作用不大。
中国经济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中的表现,应该可以让上述担忧者松一口气。长假五天,中国出行人口1.15亿人次。虽然仅及2019年长假出行人次的59%,但考虑到多数地区仍然处在二级响应控制水平,不少服务项目也还没有全面恢复。这样看来,疫情之后第一个小长假有相较于去年近六成的出行率。
而4月28日至5月10日的第二届双品网购节覆盖了五一长假,让消费券类补贴和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更为明显。网购节涉及20多个行业的700多家消费品优势生产企业,参与品牌数量超去年3倍。劳动节“超级5”当天,上述商品成交额达到去年同期消费的3倍。
中国经济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恢复,有如下经济学原理做支撑:新冠疫情是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个冲击性力量。如果疫情肆虐不超过一个季度,则该冲击性力量仅会从供给侧方向伤害宏观经济,不会延伸到需求侧去。人们的收入预期和边际支出意愿不会发生年度性意外改变。这就是所谓“报复性消费”一说的由来:当某个特定时期或场景限制了收入预期下的消费需求时,一旦禁忌消除,人们就会放开心绪,将压抑了的消费叠加在下一个消费周期中。
这种“报复性消费”机理还会带来生产的“爆发性”增长。当消费支出增加时,零售商店快速出货与服务排队会带来厂商在中间品市场的购销两旺,进一步增加生产者和投资者的信心。货币信贷宽松及企业生产增加带来对应的储蓄份额增加、投资额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加快的迹象在4月份就出现了。统计数据表明,我国4月份制造业PMI为50.8%,非制造业PMI为53.2%,均位于荣枯线以上,连续两个月景气回升。当消费者感到经济生活恢复常态时,持续推进的复工会与消费者的常态性支出意愿相弥合,整体经济在供需良性互动的条件下畅顺运行。
当前在维持底线思维同时,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还应该更大胆一点,尤其是货币政策出台应该早于财政政策半步,则我国在前期的一系列稳预期、保就业、启动“新基建”及传统基础设施升级等举措,还能为中国经济从投资加出口拉动向内需加创新驱动升级创造更好的结构变革条件。
如果政策配套及时,国际上不出现大范围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疫情不再重复出现或者出现时能够迅速被控制,则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今年依然能稳定在一个乐观的区间范围内,退一步说,中国经济亦有能力在今年年内完成疫后“重建”。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课题组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