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19日电/中小银行对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较高,容易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不少中小银行面临较大压力,亟需补充资本金。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和12.81%,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国务院金融委近期召开的会议也就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必须以服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为首要目标,要将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眼下最紧迫的是要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防范因缺乏资本金产生的风险。
现阶段,监管机构已推出不少有利于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政策、渠道和方法。银保监会此前表示,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投资者,包括外资和民营企业,鼓励依法合规兼并、重组和股权投资。支持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拓宽资本补充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帮助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等。
同时,业内期待监管部门能打开中小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的“口子”。相比去年8家银行上市,今年以来尚无一家银行成功登陆A股市场。证监会官网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有16家银行处于IPO排队中,均为城商行或农商行。近一段时期以来,部分中小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监管机构出于担心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等因素的考虑,对银行IPO审核有所放缓。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短期内面临疫情冲击、经济增速下行,中小银行要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同时防止因处置风险而引发的风险。从长远来看,要通过持续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来推动风险化解,推动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应抓住行业数字化转型机遇,重视金融科技在业务全流程中的应用。与大型银行自主研发主导转型不同,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目前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普遍不足。虽然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多数中小银行发展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数字化应用程度分化也比较明显。从已有成功案例来看,中小银行可选择与外部机构合作,在此次疫情期间,不少中小银行通过与外部合作迅速提升了数字化能力,在有效稳固存量客户的同时,开拓了新的服务空间。
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应加强公司治理现代化。中小银行风险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会一层”职责边界不清、运行效率较低,股权管理不到位,股东资质不合规,存在违规变更股权、关联交易等问题。监管机构在加大对股东股权违法违规乱象治理力度的同时,需进一步严格股东资质审核,强化穿透管理。另外,推动中小银行通过完善治理机制化解存量风险。重点是深化地方政府和国资改革,推动地方政府从以往直接行政干预转向公司治理框架内的出资人管理,持续提高公司治理市场化程度,进一步释放中小银行的发展改革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陆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