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俄罗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是全球唯一实战化部署的空基高超音速导弹。图为挂载“匕首”的米格-31战机。图②:美国空军B-52H战略轰炸机首次试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失败。图③:美国X-51A“乘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多次试射失败。资料图 |
中评社北京5月6日电/不久前,美空军寄予厚望的“空中快速反应武器系统”中的AGM-183A高超音速导弹项目遭到重挫。在首次挂载空中发射试验中,助推器未能成功点火导致试验失败,B-52H战略轰炸机不得不原封不动地将AGM-183A导弹带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这也意味着,美军部署高超音速武器的日子,还将继续推迟下去。
美军其实是高超音速技术研究的先行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高超音速技术最为关键的部分——超燃冲压发动机。1954年,美国宇航局启动“高超音速发动机计划”并成功研制出X-15试验机。在试验飞行中,X-15创造了当时有人驾驶飞机飞行速度6.72马赫和升限10.8千米的世界纪录。上世纪90年代,美国推出“全球快速打击计划”,提出要实现1小时内用常规武器打击地球上的任何目标。在该计划推动下,美国启动了首个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研发计划——“高超音速-X”,并于2001年最终研制成功X-43系列飞机,后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试飞失败导致计划终止。2002年,美国空军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联合发展“猎鹰”计划,试图打造具备全球打击能力的高超音速平台,但猎鹰HTV-2号在2010年和2011年两次试飞均告失败,项目也陷入停滞。
美军“全球快速打击计划”将重心逐步转移到“先进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上。2004年,美空军启动X-51A项目,但始终未能取得大的突破。2011年,美陆军“远程高超音速武器”项目首次试验成功,但在2014年进行的第二次试验以失败告终。2017年,美海军在陆军经验的基础上,完成潜射型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的首次飞行试验,并将之改名为“通用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
可见,在最近10余年时间里,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成功试射的次数寥寥无几,以致未来5年之内都不太可能拥有实战化部署的高超音速导弹。与此同时,起步较晚的俄罗斯则不断取得突破,成功研制了“匕首”“先锋”“锆石”等多型高超音速导弹并投入实战部署。在这一领域的角逐中,美国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已从“领跑者”沦为“追赶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技术创新,忽视研发落地
美国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发展规划的初始意图是发展10至30马赫速度的革命性武器,直接从美国本土快速直达攻击对手纵深战略目标,以确保美国军事优势。在这一规划指引下,美国同时进行了多项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据美国政府问责局统计,美国正在发展的70个高超音速装备研究项目中65项处于早期技术研发阶段,主要专注于关键技术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有29项涉及空气动力学、材料、化学和模拟仿真等领域,36项重点研究推进系统、制导、控制和通信等方面,只有5个项目涉及开发美国陆海空三军未来即将装备的原型机。
然而,单一技术创新易,全面研发落地难。以X-51A“乘波者”高超音速飞行器为例,采用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和全新乘波体气动设计理念,钛合金材料以及双向数据通信与控制,均已实现技术层面的创新,但组装配套后却因控制系统不成熟、进气道不启动、系统稳定性不足等原因多次试射失败,甚至发生偏离航线自毁、飞行途中解体等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