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10日电/据新京报报道,对于网络直播课堂,监管层面应该对营销行为明确标准,规定出清晰的底线,完善监管空白。
据报道,今年2月初,有直播平台称“停课不停学”,开通免费上网课渠道。可该直播APP一打开,首先弹出的是各种网游的兴趣选项,学习栏目被放在最后,要进行网络学习,先要浏览大量游戏、交友信息;所谓的免费网课页面中,也有大量精心包装的游戏广告。类似的情况不止出现在一家平台。对此,有平台回应称,无主动商业性推广的目的,平台也进行了紧急修改,目前相关板块的广告已下线。
受疫情影响,在此前一段时间,上网课成了各年级学生的“刚需”。有些直播平台推出免费网课,给孩子们免费的课程资源支持,本是好事。但不论是否持有商业性推广的目的,个别平台按捺不住营销冲动,借机推广网游的行为,都让这好事变了味道,似乎成了一场对学生群体的“精准收割”。
客观而言,资本也要逐利。直播平台推出免费课程,做些无伤大雅的广告植入,本无可厚非。问题是,网课不是营销时机,在网课频道中加入大量精心包装的网游、交友等信息,与学习的目的相悖,显然是荒腔走板。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自身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也容易受到这些网游营销信息的诱导。有报道中就提到,有学生在上课时却玩起网游;也有初中生花三万多元购买游戏装备以及打赏。很明显,虽然这些平台自称以“停课不停学”的初衷开通网课频道,但给孩子的未必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能是挖坑。
这不是孤例。疫情发生后,网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但也存在不少乱象:有的直播课堂就因页面显着位置售卖网课教师的“明星”周边产品,直播页面显着位置设置“送礼”按钮等问题,被家长投诉。这也要求,对于网络直播课堂,监管层面应该对营销行为明确标准,规定出清晰的底线,完善监管空白。
这里面,维护良好的网课生态,也需要平台方发挥主体作用,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强自律,对相关问题及时监督和反馈,而不是一味地把学生群体看作流量池,为追逐利益而忽视网课环境的建设。
直播平台要盈利,但不能打着公益的幌子暗度陈仓。不得不承认,在一切以流量至上的逻辑下,这种名实不副的做法不是个案,平台需要端正价值观,别混淆了公益与商业的边界。
虽然目前各地学生都已经陆续开学,但网课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此次个别平台“借网课推广手游”被舆论质疑,也给瞄准学生群体这块流量蛋糕的资本提了个醒,别把网络课堂当成营销场地,别挂羊头卖狗肉。毕竟,网课面向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对他们来说,教育才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