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1日电/最近学界正在热议“双循环”。事实上,一个国家只要坚持开放而不闭关锁国,经济运行皆是“双循环”。今天“双循环”问题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向读者解释: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何要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
读者容易想到的原因,恐怕是新冠肺炎疫情。不错,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重要的原因。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贸易受阻,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因此受到影响。为了稳就业,中央早在2月底就提出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而当时的困难是:需要进口的原材料进不来;需要出口的产品也出不去。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得不对以往的“出口导向战略”作反思。
其实我自己有一个推断:即便没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央照样会提出“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在我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只是触发点。说得更明确些,中央强调“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并不只是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是一项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调整。我作这一推断的依据,是经济学关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理论逻辑。
从理论上讲,要处理好“双循环”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楚一个国家应如何参与国际分工?亚当•斯密当年提出要按绝对优势分工。他说:假如英国和葡萄牙生产10尺毛呢与一桶葡萄酒,英国的单位成本分别是100小时与120小时;而葡萄牙的单位成本分别是120小时与100小时。两相比较,英国的绝对优势是生产毛呢,葡萄牙的绝对优势是生产葡萄酒。若两国按绝对优势分工然后彼此交换,双方皆可节省成本。
对斯密的分工理论,后来李嘉图又作了拓展。李嘉图问:假定10尺毛呢可换1桶葡萄酒,英国生产10尺毛呢需100小时,酿造1桶葡萄酒需120小时;而葡萄牙生产同量的毛呢与葡萄酒分别只需90、80小时。这样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占绝对优势,英国皆处于劣势。在此情况下英国与葡萄牙是否应该分工呢?李嘉图认为,英国虽没有绝对优势,但也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分工。
对上面的结论,李嘉图解释说,葡萄牙的比较优势是生产葡萄酒;英国的比较优势是生产毛呢。若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就能用80小时生产的葡萄酒,换取自己用90小时才能生产的毛呢,可节约成本10小时;若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则可用100小时生产的毛呢,换取自己用120小时才能生产的葡萄酒,可节约成本20小时。可见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也应参与国际分工。
应当说,斯密与李嘉图的分析逻辑井然、无懈可击。不过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两位大师的分工理论皆暗含着一个共同的约束条件,即“国际贸易自由”。要是两国间贸易不自由,比如英国限制葡萄酒的进口,或者葡萄牙限制进口毛呢,葡萄牙与英国就不会形成分工。这是说,斯密与李嘉图的分工原理只有在贸易自由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否则不能成立。
是的,贸易自由是国际分工的前提。而由此想深一层,假若贸易自由,一个国家是否就应该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呢?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提出过不同的观点。他指出,财富和财富生产力不是一回事。斯密只强调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买到更便宜的商品,但却完全无视落后国家的生产力进步,可财富的生产力却比财富要重要得多。
|